◎孙瑞
1986年7月6日至10日,山东作协黄河诗报社与青州大寿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全国性的“青州大寿诗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诗人、诗评家与会,我也应邀参加。会议期间,诗人们对诗歌创作和诗坛现状作了广泛的交流,并参观了青州博物馆、李清照纪念祠、青州酒厂,游览了云门山、驼山、范公亭等风景名胜区,写下大量赞美青州的诗篇,其中就有当代著名山水诗人孔孚先生的组诗《青州行》,共七首(载于《青州诗选·下卷》,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版)。
孔孚先生主张诗要“简”出,并提出著名的“减法论”;还主张诗“不能泥于眼前之实”,其实质就是希望诗人要珍惜笔墨,以最少的文字包容最多的内涵;并且让诗灵动起来,给人一种空灵美。这对写山水纪游诗来说,尤为必要。《青州行》正是按照这一创作主张做了很好的艺术实践。

云门山
从简约方面看,如《青州古城晚眺驼山》:“驼一轮落日走入暮色中去了头颅昂起着高出群星”。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5公里处,因似骆驼伏卧而名。这首诗是见名起意,拟物象形。山如驼形,就化静为动,让静卧的骆驼站起来,动起来,走起来,这就把山写活了,仿佛有了生命。而且它还驮着一轮落日,在大地上行走,这多美呀。这还不够,还让它从黄昏走入黑夜,于是诗人又一奇想出现,骆驼昂首于满天繁星中,这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呀!读者不仅可以从驮日和昂首星外这两个意象中获得美感,还可以想得更多。此诗仅用了21个字,就把一座山写“活”了,既节省了笔墨,又增添了兴味儿。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万春洞谒希夷先生》:“他睡得很深。一身的大汗。云自肚脐出,风憩睫林间。闻细声嘤嘤,梦炸开花瓣……”云门山山阴万春洞内有陈抟枕卷侧卧石像。抟号希夷,宋代隐士,传说他辞官后,一觉睡八百年,人称“睡仙”。这首诗的诗眼在“云自肚脐出”。因为陈抟是卧在云门山上的,云是从此山飘逸而出,究竟从哪儿飘出?所谓云门也是假说。既然陈抟就睡在此山上,就让它从仙人肚脐飘出吧!这多么奇妙?原来他腹中有那么多蕴藏,趁他睡觉偷偷逸出。从形象上说,诗中的陈抟已与云门山合为一体,山林即其睫,泉珠是其汗,那风为其鼾。其人大矣!此诗不仅简约,而且颇有韵味儿。

驼山
诗离不开实,泥于眼前之景,诗意必然会减退,很难达到空灵之境界。《青州行》在这方面颇见功力。请赏《云门云》:“迈出门槛,去青州转一圈子。闻得酒香……醉醺醺,回来了。云帚扫路,迎接客人。手挽手,‘请进’……归来三月,指上仍留酒痕。满纸是,青州云……”这首诗是诗人参观了青州酒厂、品尝了该厂酿造的“云门陈酿”后写成的。诗人没有直写这酒如何如何的香醇,而是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精巧的构思,借助于从云门洞飞出的云这个意象,作了诗意的表达:“闻得酒香……醉醺醺,回来了。”极言酒香飘得既远且广;“归来三月,纸上仍留酒痕。满纸是,青州云……”,道出了酒的余香久久不散。这酒到底美到什么程度,还是让读者去想象、去品尝吧。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还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独有的妙悟融入其中,从实化虚,堪称空灵、飘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