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庆滨通讯员王志伟)“经过几年的历练,今年被公司评为种子工匠,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个荣誉对我今后技能的提升和职业成长至关重要,这得益于青州市推行的‘双三级’‘1+X’工匠建设体系,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更多盼头。”青州供电公司种子工匠丁雪莉对记者说。
年初以来,青州市总工会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工匠人才的产业工人队伍为重点,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整合政府、企业、工会社会力量多方资源,着力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双三级”“1+X”工匠建设体系,全力打造新时代工匠培育引领之地和技能创新之地。
“双三级”强引领
青州市在各级工会组织中建立以劳模工匠学院为核心、劳模工匠学校为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阵地的市、镇、企业三级工匠组织推动体系,通过开设劳模工匠学堂、搭建技能竞赛创新平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展馆、建立劳模工匠服务联盟、搭建创新创业载体等方式,实现劳模工匠学历和劳动技能“双提升”、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成果评比“双转化”、劳模工匠文化和企业文化“双融合”、职工素养速成和服务高质量发展“双丰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双促进”。在企业中建立种子工匠、工匠和首席工匠的三级工匠选拔评定体系。截至目前,依托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在潍坊市内率先成立了青州劳模工匠学院,在各镇街区依托青州卷烟厂、云门酒业、中联水泥等青州骨干企业成立了10所劳模工匠学校,在青州供电公司、青州中联水泥等22家企业建成26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累计培育企业种子工匠1276名、工匠422名、首席工匠109名和青州工匠62名、青州金牌工匠16人。
“1+X”强阵地
以“1+X”加强阵地建设,广泛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1+X”即建立1所劳模工匠学院,X所劳模工匠学校。依托高等职业院校,成立市级劳模工匠学院,作为全市劳模工匠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培训的主阵地;在各镇街依托国有企业、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成立X所劳模工匠学校,作为辖区内工匠技能人才培育提升的平台。劳模工匠学院和劳模工匠学校按照“四基地、一智库”(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播基地,劳模工匠交流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劳模工匠实践基地,劳模工匠智库)要求,开展“七个一”工作(建立一个师资库、组建一个劳模工匠宣讲团、建设一个劳模工匠展馆、开展一批劳模工匠交流协作活动、一批技能培训活动、一批技能竞赛活动、一批创新创效活动),充分发挥了凝聚各方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交流协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工人队伍支撑。目前,从劳模工匠中聘请了劳模工匠学院客座教授12名、劳模工匠学校客座讲师35名,开展“送技入企”21场次,组织劳模工匠宣讲20余场,建成劳模工匠展馆4处,开展技术技能比武、岗位练兵1000余次,参与职工2.6万人次。同时,建立技能培训提素质、技能比拼亮绝活、技能帮带促成长“三位一体”的工匠培育机制,分类制定培训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为职工提供展示平台,签订“师带徒”协议1500余份,促进年轻职工成长,推动工匠技能人才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三级激励”强保障
青州市为激励基层工会组织积极投身工匠体系建设,建立了市镇企三级工匠激励机制。市级层面,由青州市总工会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市“双三级”“1+X”工匠体系建设,评选表扬一批劳模工匠学校、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青州工匠和青州金牌工匠;镇街层面,由各镇街区从工会经费中列支专项激励经费,用于辖区工匠体系建设,正向激励推动共建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企业层面,由各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制定灵活性、特色化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政治待遇、薪酬待遇、企业年金,设立种子工匠、工匠、首席工匠津贴补贴制度等措施,让劳模工匠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
青州市探索“双三级”“1+X”工匠体系建设,打通了工匠人才培育路径的壁垒,激活了培育高素质工匠人才的“一池春水”,让“工匠培育有路径、工匠引领有平台、工匠展示有舞台、工匠比武有擂台”,在产业工人队伍中锻造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