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在青州的云门山隧道与驼山隧道之间,有一溜山沟,沿着山沟东沿儿有一条通往山里的路,沿路有三个村庄,分别是十字村、寨子村和李宝峪村。三个村子相距都不太远,也都不算大,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祖祖辈辈自豪地流传着他们村庄不凡的来历。
(一)
十字村,外人问起十字村时,都觉得是不是狮子村,或者是石子村、识字村呀。很少能知道原来是十字村的,村民们一边用手比划着十字,一边给你讲起为什么叫十字村的故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十个太阳一个比一个火热,炎热烤干了江河,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和花草。杨二郎是个大力士,跑得飞快,他用扁担挑起大山就追赶太阳,赶上一个就用山压住一个,一直把十个太阳中的九个都追赶上了,而且也都压住了。还剩了一个,他乘胜追击,追到青州一带时,由于求胜心切,跑得更急更快,把扁担的一头的那座山挑豁口了,就坠在了那里,这就是现在还耸立在那里的劈山,劈山的山头上有一道深五六米的劈缝,就是杨二郎扁担的豁痕。另一头的那一座山由于偏沉,也秃噜了,于是也在这里安了家,这就是现在的云门山,云门山上有个山洞,位于云门山巅,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缕缕白云从洞中穿过,故名云门洞,远看似明镜高悬,是一胜景,这个洞却是当初杨二郎穿扁担用的呢。
杨二郎挑着的这两座山都在这里坠了地,那第十个太阳却乘机跑了,杨二郎用扁担在这个地方画了个十字记号,那意思是想说明在这个地方让太阳跑了呢,还是想说明再追就是第十个太阳了呢,后人不得而知。在这里,杨二郎本来还想重整旗鼓,再挑起山来追赶太阳着来,不知让谁给劝住了,那意思是说,不要再追了,剩一个太阳也挺好,若是都让大山给压住了,成天黑漆漆的也不是个事儿。杨二郎也是个听人劝的,于是就不再继续追赶,又去忙别的事情了,两座山就这样搁置在这里了,那个划十字的地方,正是在这两座山的中间偏西一点,地势比较平坦,是方挺好,傍山临水,土壤肥沃,是杨二郎站脚的地方,后来就有人发现这个地个宜居之地,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村名就叫十字村,也许当初那个十字记号还能看得见,也许那个传说妇孺皆知,不然怎么能叫这么个村名呢。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在各地有许多不同版本的传说。而这一个说法比较靠谱,因为两座山都在这里,十字村,作为记号,也在。只是那根扁担不知放在哪里了。如此看来,幸好那时劈山豁了鼻儿,成就了“劈山夕照”这一美景,同时也留住了云门山这一名胜。更要紧的是留住了唯一的太阳。不然把十个太阳都让大山给压住了,成天价天昏地暗地,还不知是个什么样子呢。
(二)
李宝峪村在在山沟的最里头,看起来好似是四面环山,因为站在村里四处望上一周遭都是山,回望进山的路,才能看出这是个三面环山,安在山窝里的个村庄,北面是劈山,当地人称作人面山,也称巨佛山、卧佛山,因山峰起伏像是一座卧佛,眼睛鼻子,额头喉结都很逼真,劈山峰顶那道缝,则像微笑着的嘴巴。东面是棋台山,山上还有神仙对弈的棋盘。传说八仙在那里一边吃着仙桃一边对弈时,恰巧有一山民打柴路过,看他们把吃剩的桃核随地扔在那里,山民从没见过这是什么果子,就好奇地捡起来,凑在鼻子上闻了闻,顿时清香扑鼻,再把桃核上剩的果肉,他感觉十分奇怪。当他回到村里时,已见啃了啃,顿觉甘冽入喉,他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味道呢,那时候,凡界还没有桃子这种水果,所以他又捡起来几个桃核啃了肯就揣起来了,打算回家时种在村边的地里。在他又啃吃了几个桃核后,就看着那几个对弈的人不见了,再看看周边的树木时,见那树叶儿一会黄了一会又绿了不到一个熟人了,打听打听自己的亲人吧,结果村民们没有一个知道的。村里已没有他认识的人了,自己原来的家也早变了样子。于是他就到南面的山洞里修行去了。现在,南山上有两个山洞,一个是李仙洞,一个是出龙洞,其中出龙洞,据说是宋朝皇帝赵匡胤在没当皇帝时曾在此洞住过一段时日,后来成了皇帝后,这个洞就赐名出龙洞。李仙洞则是这个山民在那里修行的山洞。山民名叫李宝,所以叫李仙洞,那个他原先居住的村庄也就改名叫李宝峪了。当年李宝从山上带回来的那几个桃核,就埋在村旁的山地里了,他从山沟里打来了水浇灌了几次,眼看着生出了几棵小桃树苗儿,他在山洞里修行的时候,也经常会来照看,只不过每次回来时,那桃树就都很不一样,那叶子也是一会儿黄一会儿绿,桃子结了一茬又一茬,后来青州地界上逐渐有了一片一片的桃园,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青州蜜桃以肉细、味甜、色艳、耐贮存而著称,为历代贡品。直到今天青州蜜桃都是国家传统名、优特产。虽说后来能吃到此蜜桃的人成不了神仙,但毕竟是仙桃的种子繁衍的桃树,其味道、营养和品相自是卓尔不凡。李宝成仙的故事与明朝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里的《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故事有些相似,都是凡人慧心有缘修成了仙。可是在李宝峪村的版本却是在李仙洞修炼的这个李宝成了神仙。奇怪的是这两个故事中的神仙都姓李,倒是让我们更加相信故事可能是真的了,也许是同一个人修成了神仙吧。
(三)
在十字村和李宝峪村的中间就是寨子村,为什么叫寨子村呢?这大概与南面山上的八角寨有关。
云门山、驼山从东西两侧向南延伸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形包围,八角山就在其中心部位。主峰山顶是一片开阔的平顶,这座山除了主峰之外,还向四周伸出了八个山体,如果从天空俯瞰,八角山就像是一只头向北侧的大乌龟,故名八角(脚)山,站在山顶北望,青州城的高楼大厦以及周边的乡村林园一览无余。在山顶存有山寨遗址,名为八角寨,山寨门位于最南侧,有两米高、两米宽,上面横卧着长约两米的青石板。山寨有几十间房舍,都是由石头建成,但大多数的房舍都仅剩残墙断壁,房顶早已被风剥雨蚀或者被战火毁坏,房舍前还有开凿的水池遗址。房舍外围是一圈寨墙,上面的垛口似乎仍斑驳着刀光剑影。
关于山寨,有许多传说,有的说是古时占山为王者修的山寨,有的说是附近村民们逃避匪兵强盗而建筑的城堡,还有的说是曾经的寺院。这几种说法都有可能。因为古时候,强盗恶人,或者英雄豪杰占山为王者并不稀奇,在这孤山险要处建构山寨,确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之效,实为理想之所。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躲避战乱,躲避掠夺而坚壁清野,筑寨藏粮,守寨自卫也应该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这里是村民藏匿自卫的所在也极有可能。而此处是寺院之说却是新奇,因为若是寺院,总归应该有一条像样的供善男信女进山的路吧,可是这座山上却没有,只是以居险守隘为主,并没有考虑集会交通之便,还有寨墙上的垛口,都说明是个山寨的可能性更大些。然而持寺院者说,在1200多年以前,青州密教主持看到八角山所处的位置恰在群山环绕之中,好似莲花中的花蕾一般居于花瓣中央,东北方向又有横亘的卧佛山,此处又是在龟背之上,正是修建寺庙的好去处。从遗迹来看,有南北两个院子,分为内院外院,内院是密修重地,外院是专门举办法会的,有高僧主持法会和宣讲佛法的讲台。这一说法,言之凿凿,也很有可能,只是世事沧桑,变换了用场也说不定呢。从现在的八角寨的称呼来看,是个山寨更有可信度。因为正是有此山寨,它的北面的那个村子开门见山寨,抬头见山寨,于是才叫寨子村的。当然,也有传说,是杨二郎从扁担上拔出来了个寨子在地上画了个十字,于是有了十字村,然后把那寨子随手一扔,又有了寨子村。然而,画个十字记号,用什么都可以画,干嘛非得用扁担上的寨(楔)子啊,扁担上哪有什么寨(楔)子呀,因为无论是竹子的还是木头的扁担,都是光溜溜的没有半点毛刺,更找不到什么“寨”子、楔子呀。所以,还是以山寨命名了村名更为可信。
十字村、李宝峪村、寨子村,只是山沟的东侧的三个村庄,山沟的西侧也有几个村庄,也都大有来头。其实,这条山沟则更是曾经风光无限,它从李宝峪村、寨子村、十字村,又经驼山云门山对峙处的寇家河、倪家庄、付家庄一直向北延伸到青州城西与南阳河交汇,它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一条支流,名为瀑水涧,也称石子涧,是古时的旅游胜地,汉代所建的广固城就是在瀑水涧西侧。在与南阳河交汇前原有一瀑布,是青州十景当中的“石瀑冰帘”。范仲淹担任青州知府的时候,曾写过两首《游石子涧》的诗以赞之,说明此处景致风光非同一般。
青州自古山青水秀,地灵人杰,处处是风景,村村有故事。这三个小山村,规模不大、人口不多,却历史悠久,来历不凡,美好的传说鼓舞着一代一代的山村居民,在这里无忧无虑地幸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