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综合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诗韵青州
悠悠乡愁“龙抬头”
旧时光里,我们这样御寒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乡愁“龙抬头”

  

 ◎刘学正

 已经出了正月门,但乡村人仍对经久耐品的年味儿意犹未尽。在二月初二这天,大家重又操持起手里的活计,里里外外热闹起了一番。“二月二,龙抬头。打瓦杂,敲梁头,撒灰圈,剃龙头,炒焦黄豆祈丰收。”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通常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说唱了,从中也可以一窥有关“龙抬头”的民间习俗。
天刚放亮,贪睡的小孩儿们就被大人叫醒了,坐起来搓搓眼睛,便拿过床边的木棍,边敲床帮,边念:“二月二,敲床帮,咱送香大姐(臭虫)下南乡。”然后,再拿起大人递过的铁锅,边敲边念:“二月二,敲锅铁,蝇子蚊子一齐灭。”接下来是面瓢,边敲边念:“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窝瞎。”穿衣起床,让小孩儿到墙根的杂物堆里随手捡起两个破碎的旧瓦片,边敲边念:“二月二,敲瓦杂,蝎子蚰蜒无处爬。二月二,瓦杂响,长虫老鼠死光光。二月二,砸墙根,毒物害虫死一堆。”唱完三遍,猛地将手里的瓦杂砸向墙根,这个祈求小孩儿不受毒虫侵犯的仪式就完成了。清脆的童声伴着韵律整齐的瓦片声,乡村早晨的序幕就此拉开。
小孩儿念念有词的时候,大人们也没闲着。家里的男主人,把早已预备好的锄头拿出来,在屋顶的横梁上敲几下,并随口念叨:“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下流。”然后,再把灶底的灰土清理出来,用簸箕端到庭院里,手持铁锨铲满灰土,以锨把为半径,转动身子,让灰土自然散落,画成大大小小的圆圈。在每个画好的“粮囤”中心,分别搁上麦子、玉米等不同的粮食,用灰土埋上,有讲究的人家还会依次画上横短竖长的梯子。这就应了“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来小囤流,吃穿不愁,喜上心头”的农谚,以此来祈求当年粮食大丰收。
女主人也已经在厨房里张罗起来,蒸花卷,炒黄豆,炸花生,围着锅台忙个不停。花卷,这种拳头大小的发面面食,在二月二可谓老少皆宜,且寓意喜庆,童谣里念:“男人吃了花卷子,下地刨出金锭子;媳妇吃了花卷子,回家生个胖小子;老人吃了花卷子,七老八十多孝子;小孩吃了花卷子,金童玉女赛仙子。”相比之下,炒黄豆就不太适合老人和小孩儿食用了,一则老人们的牙口不太好,另外豆粒吃多了也不好消化。与家家户户“噼哩啪啦”的炒豆子声,相映成趣的是街头巷尾的爆米花声,每开一炉,浓郁的爆米花香笼罩整个乡村,直馋的孩子们的口水出来。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习俗还有很多,最赚人眼球的当属民间舞龙。锣鼓声中,舞龙队的壮小伙,把用竹子和绸布扎好的“龙”,舞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围观的群众立在街道两旁绽开笑脸,年轻的搀着年长的,小孩儿干脆在了大人的脖子上,眼睛大大地瞪着,喊他几声都听不见。
随着时代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许多民间习俗已经被遗忘在了商业洪流之中。然而,无论如何改变,人们祈求幸福平安的冀望是永恒不变的,游子内心深处的那一缕悠悠乡愁是永恒不变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