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综合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诗韵青州
悠悠乡愁“龙抬头”
旧时光里,我们这样御寒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时光里,我们这样御寒

  

 ◎刘珍实

火是能源,以其炽热带来能量,给人温暖。冰天雪地的日子,最需要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现代住进标准单元房的人们,已经告别烟熏火燎取暖御寒的生活了,而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老一代人还是就地取材,用简单而有效的取暖方式,帮我们渡过冬天。
一、热炕
在前农村的取暖方式是烧廓落暖热炕。所谓廓落室方言实际就是土灶。烧的是是柴草,是可再生能源。烧廓落做饭带取暖一举两得。这廓落一般都设在厨屋里,厨房的隔壁就是正房,有一盘主人睡觉的大炕,炕面下面就是廓落的烟道,利用烧灶的余热温暖着炕面,这就是所谓的热炕。这似乎是土造的地暖,人躺在炕上舒适而又温馨。廓落拼接热炕,既要保证烟道的通畅,还要充分利用烧灶的余热,所以砌灶容易盘炕难,这是一项技术活,需要专门的师傅来完成。一般家庭盘炕用土塈,阔气点可以用砖,周边砌起灶,中间支口锅,前有灶门添柴燎火,下留小口安风匣,后置烟道通火炕,烟气从中通过,余热烘炙炕面,这土炕就是个温床了。拉动风匣催火,烧锅炒菜煮饭。由于烟道通炕体,余热随烟道传递到炕下,最后排出到屋外。土炕取暖土法上马,却是余热再利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炕盘的好坏,不仅是烟道通畅,而且炕面受热均匀,温度适中。炕面用的是专门拓的大拓塈,有条件的用方砖。那种四四方方的大青砖,专用名词叫炕砖。
家有一盘炕,做饭又烧水,余热炕内走,温暖留半宿。在严寒的冬夜里,任屋外朔风呼啸,老婆孩子热炕头,团圆温馨而又惬意,这曾是几代庄稼人的追求。三十年前我到同学家去,他和家人正围着锅台喝粘煮。锅里的粥秙餷着,灶下余烬的发红,映得脸发红,也还有额头的汗。我同学在外干厂长,难得回家一次,也许他就是需要这种家庭温馨的感觉。
二、火烘子
还是要说过去式,作为暖手具,有钱讲究人家用手炉,那是铜质的器具,方形圆形斗又,带有提把,打造很是精致,木炭在炉内燃点,上面是镂空的盖,透过盖子传递热量,捧在手中手感觉温暖..这是阔人取暖的器具,一般老百姓用不上,便只能用火烘子。所谓火烘子.就是专用的小火盆,收口大肚土陶质,也不用木炭,就地取材,填充上谷糠之类细琐的可燃物,先用明火引燃,待其余火慢慢熰烬。小火盆里一片余烬泛红,没有呛烟都已化作热能。可以用手捧着,也可以放到炕上,是不错的可移动的取暖器。从外面刚进来,坐上炕头伸出双手,就放在火烘子上面,原本僵直的手指暖和起来,搭手抹几把脸,那是温暖的感觉。坐在炕头上,守着火烘子打发着漫长的冬夜,姥姥把几个玉米粒丢进火盆儿,接着就是噼噼啪啪的爆裂声,用竹签拨拉出来,就是自产的爆米花,填到嘴里那味道好极了。摇曳如豆的油灯下,簇着火烘子啜着自产的爆米花,听老奶奶讲那些陈年的故事,这是乡情的乐趣。旧物生情,这一件小物品的背后,连接记录了曾经的过去,竟然触动了已经麻木的神经,让我唏嘘叹息。其实除了火烘子,还有火盆子。口径大一些,燃料就盛放的多一些,放置到屋内,也会制造出暖洋洋的感受。
三、烘笼
冬日里,太阳也显得无力,最怕是阴霾的天气,尿炕的娃娃,湿漉漉的尿布,尿渍浸洇的被褥,更心痛的好友娃娃浸红的嫩屁股。物资匮乏的岁月,没有多余的衣物可替换,浸湿的被褥必须要烘干,没有电的岁月,更没有电烘箱,还是火盆火烘子派用场。烘干被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烘笼就派上用场了。这是用铁条编制的笼子,倒扣在火盆上像一个乌龟壳。把需要烘烤的被褥尿布搭上去,利用火盆的热量会将其慢慢烘干。当然这会制造出一股味道,那是一股童子尿的气息,在室内不大的空间弥漫。诸位也曾有尿床的孩提时代,可曾记得火盆家烘笼,这土法简易烘干机。
四、汤婆
寒凉的冬夜,身凉被窝也凉,人钻进去蜷曲腿难伸,尤其双脚冻得酥麻,最希望能有一个暖脚的家什。想啥就来啥,摸过来的是汤婆。汤婆,名称也温馨,似一个慈祥老婆婆,送来温馨。当然汤婆本身不发生热量,需要灌入热水,塞紧灌水口,用布套起来,进放进被窝里,散发的热量给人温暖。汤婆实际就是个簇口的热水罐,铜质的上档次,一般是用粗瓷的,就是一个扁圆型的形的热水罐。顶上的注水口不能太大,不管怎样安全第一,灌足热水必须拧紧。那时光,最能感受汤婆温馨的应该是些娃娃们。大人们好说,娃娃们很娇嫩,临睡前,为其被窝预热是十分必要的;还有老人们,一把年纪了血脉不通畅,畏寒怕冷需要汤婆来增温暖。灌好汤婆暖被筒,身子感温暖,腿脚也舒展。劳碌一天,最后的放松休息,进入睡眠做一个甜美的梦。后来就有暖水袋了,橡皮做的扁平袋,也是需要灌热水。这玩意已经流行几十年了,以其质软体积小,便于携带等优点,也曾是很流行的取暖器。
曾经过物资匮乏时期,城区居民还有少量的煤炭供应,每到冬天,室内可以燃点一个小小的煤炉,冷点但还可以坚持,而在广大农村还没有这个优待,于是乎便有小车队,长途跋涉到产煤区推炭,或现金购买多以瓜干兑换,每逢秋末冬初,大路上那络绎不绝的推炭小车队,也曾是那个时代的特有景观。进入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加速度般的提高,物资不再匮乏电力不再紧张,新型的取暖器挤兑了汤婆,先有橡胶的暖水袋,不成群结队怕跌不怕摔,较之汤婆婆进了一步。生活有需求社会有供给,再后来就有了电热毯、电暖气。建新房搬新居,煤炭供应有保障,应运而生土暖气,室内温度提上去了,但煤炭价位高且需注意煤气中毒。发展到现在,单元楼实现集体供暖了,普通家庭更推广燃气壁挂炉。即使是在寒冬里,生活照样暖融融。再也不需要烧火暖炕头,也无须汤婆婆火烘子。不过老式的驱寒器具,虽然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先辈一代又一代人,就是使用这些老式的取暖具,抵御严寒渡过冬天。提及一下,了解生活的过去式,让今天不断现代化的人们更加感知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