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武
老家温庄村的南山,即为山。是我小时候的游乐场,是我长大后魂牵梦萦的地方,多少年来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爬山、放牛、掀蝎子、捉蝈蝈、抓山鸡、放炮石……
可说起为山,有时候还真让人很纠结,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我,亦不知道该如何向朋友们介绍此山,一是没有资料全面的介绍她;二是绵延十公里的她,以前从来没有整体的了解过,只是知道自己村庄前面的部分,村里人都喊她“南山”;其三,细查来看,她在历史上以及沿途村庄又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故事。
查现资料有这样的介绍:
2009年出版的青州文史资料丛书《青州人文自然遗产》中有为山的解释:“在青州城西10公里,观音沟村与石家车马村交界处。十余个山头东西蜿蜒4公里,有零星侧柏,主峰顶有明月庵遗址。为山,又称九扈山、九回山、冶岭山。因山上有异色巨石,形似月亮和太阳,俗名月阳山。”
据此表述的为山,是观音沟村与石家车马村南北对接处向西直到佐家峪村后面的山,都叫为山。此处不包括石家车马村以东直到大郇、小郇村西的部分。
又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对“为山”的记载:
孙见坤译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全本》注释卷四东山经有载:“又南三百里,曰藟山①,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②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注译①藟山:藟,音磊。今山东省青州市西的九回山,俗名九扈山。②湖水:今青州、寿光境内的北洋河。”从此处来看,为山最早的名字是藟山,是青州乃至潍坊唯一一个被收入在《山海经》中的“名山”。不可谓不早,不可谓不亮。
《汉书·地理志》“齐郡”条目载:“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水经注》“浊水”有载:“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东北流迳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岨水深隍。”《齐乘》称:北阳水“出府城西南三十里九迥山(俗名九扈)”。
此三书都没有再提藟山,而是有了新的提法,《汉书》的为山,北阳河发源地;《水经注》中提到的“为山世谓之冶岭山”;《齐乘》的九廻山。既有前后相继,又是依据山的特征或者形状的创新。
嘉靖《青州府志》有载:“又西北为冶岭山,一名为山,在旧广县侧。山麓有五龙口。广县,今瀑水涧西是其遗址。”嘉靖府志沿用了《水经注》的提法。
康熙《益都县志》山川部分14页有载:“冶岭山:在县西南四里,一名为山,在旧广县侧,山际有五龙口,广固藉此为守。刘裕伐南燕,塞五龙口,慕容超出走,擒之。九廻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九扈山,北阳水出焉。廻,一作会。”康熙《康熙青州府志》有这样的描述:“冶岭山在旧广县侧,山麓有五龙口,今石子涧西是其遗址。又为九回山,一名九扈山,北阳水出焉。”此时已经有冶岭山和九廻山的具体位置,并且将此分开写,从离县城的距离看,应该是分别写了不同的部分。因为同时代,此时县志和府志表述基本相同,变化不大。
咸丰《青州府志》283页有载:“为山。亦曰冶岭山,在府城西三十里。《后汉书》、司马彪《郡国志》‘广县为山,浊水所出’。《水经注》淄水篇‘浊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今又曰九回山,又曰九扈山,字从音变也。又西为公泉峪,曹凯尝筑书院其上。旧志以冶岭、九回为二山,遂两书之,盖不知其为《汉志》之为山也。然于北阳水下则云:‘为山,浊水所出,《水经》谓之北阳水,句脱注字,实非《经》文也,出府城西三十里九回山,古广县为山也。东北径五龙口,又径广固废城。似亦曾读《汉志》及《水经注》者,乃自相抵牾,何也?今正之。’”此处府志认可为山即为冶岭山,且纠正了旧志说法,并加以说明。
光绪《益都县图志》:“为山,一曰九扈山,又曰九回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新《府志》云三十里《后汉书》、司马彪《郡国志》:广县为山,浊水所出。《水经注·淄水篇》引吕忱曰:浊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又,西为公泉峪,邑人曹凱尝建书院其上。按:冶岭山有二,《旧志》谓冶岭山,在西南四里,乃别一山,非古之冶岭山也。邑人采访者,以新《府志》合冶岭、九回为一山为误,亦不知《府志》所言之冶岭山,非今之所谓冶岭山也。《旧志》分为二山,尚无大谬。《通志》以县西南四里之冶岭山即为山,斯不可通耳。”此图志认可《旧志》、不认可新《府志》。
从上面历史文献来看,为山最初的名字叫藟山,然后有了为山、冶岭山之称,又有了九迥山、九扈山,九廻山等。其月阳山之名在古文献中没有记载,出现较晚,其名不会早于光绪《益都县图志》成书时间,应该是后人附会之名。另,咸丰《青州府志》和光绪《益都县图志》都对冶岭山有所解释,且有按语,但从现实探访来看,冶岭山应该在邵庄镇温庄村尖尖山以及向西直到王府街道杨家山村尖巅山附近,据乡民说,以前有冶炼矿,还有“窝金”。
近几年来,先后翻阅了《青州市镇村志》邵庄卷和王府街道卷、《青州人文自然遗产》以及相关的府志、县志等资料,走访了邵庄镇的西薛(小南崖)、大薛、高薛、张庄、前河(吴家南崖)、温庄、盛家车马、杨仁马、大郇、小郇、杜家庄,王府街道的石安(石家庵)、张尹、赵家河、冯旺、杨家山、邢家峪、黄家店、佐家峪等等近二十个村,也十几次攀爬过为山,几乎走遍了为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道山梁。
在此理顺了其延绵不断的山脉上诸多比较有名的山峰,与诸君分享:
九顶莲花山。张景孔《北阳河》有其记述:“在大郇、小郇和杜家庄等村之西,自北向南,九座山头依次耸列,青峰如螺,其形各异,特色突显。当地人美其名,称为九顶莲花山,亦称九龙连环山。山间有几条大沟顺向北阳河南源。夏秋多雨季节,时有山涧之水汹涌汇于北阳河之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涧水时流,今已多涸。”
九峰山。《青州人文自然遗产》有记:“在青州城西6公里,石家车马村东南4.5公里处。西连南凤凰山,向东弯入王府街道境,海拔329米,范围5平方公里。石灰岩结构。共11个山头,侧柏覆盖率88%。山下设五处采石场。因有九个山头南北呈直线分布,故名九峰山。又因多植柏,当地俗称万松山。”
此两处记载均与光绪《益都县图志》之记载有出入,《益都县图志》图十七“八乡里社图”部分记载,此处应该自北向南为九峰山、距马山,从东向西有九峰山、斜峰山。又通过实地考察,老百姓说的九顶莲花山,应是东北面延伸的三座山头、东南方的三座山头(亦叫距马山)以及向西相邻的三座山头。而九峰山则是由东向西排列的九个山头。故九顶莲花山与九峰山是不完全重合的九个山头。此处的“万松山”之名,应源于比较多的松树,像这样的“万松山”还有好多处,比如温庄村西的南凤凰山亦称“万松山”;此去西北的柏山也叫“万松山”。是当地乡民对熟知山的一种习俗称为。
斜峰山。《益都县图志》中有载,位于一廻山北面正对处。老百姓都叫她歪头山,亦叫歪顶山,是车马南为山的一段,东看大郇村西九峰山,西望温庄村龙门峪。在斜顶的东悬崖处有貔狐子洞,十几米深,有很多光怪陆离的鬼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经用松柏栽有“共产党万岁”字样,且能在飞机上看到,现在已经模糊不清。
龙门峪。位于九廻山山脉,其二廻山与三廻山之间,山阳是王府街道张尹庄,有衡康王墓遗址;山阴是邵庄镇温庄村,温庄有龙门峪传说,被《青州民间传说》收录。龙门峪的名字是从其地形特征上命名的。龙门峪的最上端是“龙门”,位于东西两座山峰之间,东侧山体由狐仙峰向南、向西,经龟背峰、试剑峰、卧蟾山等至“龙门”东侧,地势一路起伏上扬,恰似一条巨龙盘卧;西侧山体由万松山(南凤凰山)向南向东,经大子山、大山、牛栏山、尖尖山、南山、鏊子顶等至“龙门”西侧,地势亦是一路起伏上扬,也似一条巨龙。两龙相对处便是“龙门”,“龙门”之南的山谷,正是张尹村人们所称之龙门峪。整个为山的温庄段,因山泉、季节流的原因,形成了小青龙河。其从老泉、庙泉发源,顺势汇入季节流,然后从村南大坝处东流,穿十六铺路桥越黑山路,又东北流去,最后注入北阳河北源。
南凤凰山。位于邵庄镇温庄村西南侧,南连九凤山(九廻山之三廻与四廻之间),向北呈弧形。海拔264米,范围2平方公里。石灰岩结构,由4个山头3个谷地组成。“凤凰头”山遍植侧柏,山顶有明代建玉皇殿遗址。因形似凤凰,并与北凤凰山相对,故名。
尖尖山。位于邵庄镇温庄村西南角,南凤凰山与为山接叉处山顶,吴家南崖正南,此山是附近山峰中最高峰,苍山、翠柏、红叶,给人以厚重、沧桑、典雅之感。据说,以前在此山山阳坡有冶炼矿石的地方。
尖巅山。位于王府街道冯旺村西山和北山的怀抱中,两山连绵起伏,似双龙伏卧,两山相会处曰尖巅山。不是上面提到的尖尖山。因山峰险峻而得名,海拔420米。山体上部被苍翠的松柏覆盖。一条羊肠小道,盘旋绕至山顶,山顶周边有石砌的围墙,南面围墙有大门,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山顶平整,面积20平方米。山顶东北侧是悬崖峭壁,形如刀削,峭壁半腰自然形成30厘米宽窄路,称之为仙人桥,桥下数十米深,常人难以攀登。东侧深谷中有山洞名曰七迥洞,洞深10余米、宽6米,洞内阴森清凉,洞顶有鸟雀栖息。此山,在王府街道杨家山村村民口中叫尖尖山,又名劈山;在邵庄镇张庄村村民口中叫劈山。杨家山村称上面的“七迥洞”为“七狐洞”、“黄狐洞”。
王子山。位于王府街道杨家山村西北1.5千米处,海拔436米,形似一尊山体“如来坐佛”,且有一自然洞穴,名“扁担眼儿”。“如来坐佛”高218米、宽268米。头面部高38米、宽32米,腹部高180米、宽220米,符合“大肚能容”的如来体征。“ 扁担眼儿”在“如来坐佛”右肩腋下,是自然洞穴,洞口高3米、宽3.2米、深6米,据“仙人担山”传说,取名“扁担眼儿”。王子山还有一个由来,从相邻的金斗山往东南看,山顶上下分三层,就好像老虎头上的“王”字。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有日本飞机坠落,当地老百姓还去捡了不少东西。
棺材山。位于邵庄镇高薛村村南、王府街道邢家峪村北,东北向是王子山,西南向是月阳山,整个山体成东西走向。山上有两个山洞,山南为阳销魂洞,山北为阴追魂洞,中间隔着棺材山山脊。听老人们说围着这里转一圈,当官的升官,做生意的发财。棺材山的山洞也很美,然悬崖峭壁非常危险,老乡说追魂洞正好处在魂断崖上,可不是闹着玩的。
为山。位于佐家峪村北侧、北阳河源头,也叫月阳山、凤山。因山顶石板上有自然形成的“太阳”“月亮”“星星”形状,故称月阳山。为山洞,在主峰之阳峭壁里凹处。西麓有一石棚。观音庙建于山顶西侧,坐北朝南,院内碑石林立。院里一块清嘉庆年间的《后世不忘》功德碑,又一清光绪年间所立之碑,上镌“为山之巅建观音宝殿”等字样。庙门为拱形石门,上刻“慈航普度”。山腰处观音菩萨庙光绪三十一年“重修碑记”为证:“尝考为山之峰,自顺治七年,建观音宝殿以及众神祠以来,继而重修者,业已十数次矣……”
此处是2019版《青州镇村志·王府街道卷》对为山的介绍,显然只是介绍佐家峪后面的山,此亦应是佐家峪人提供的。此山,在《益都县图志》中有载,“九廻山即为山”,亦是指的这山。《北阳河》中,张景孔先生有这样的表述,九迥山是诸峰最西端,即为山,俗称九扈山,“扈“又书为“虎”,如“左二龙、右八虎(扈)”之说,又如杨锦对周边山川的解释,有“八虎峪在吾祖宅之东北”之语。且说,一迥峪从石安(庵)村村北的山峪数起,向西数到为山,便是九迥峪,为山即俗称九扈山了。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实地探访,我对为山的表述是:
为山,亦叫九廻(回)山、九扈山、九凤山,冶岭山,指的是从邵庄镇大郇村、小郇村、杜家庄等村西面的九顶莲花山、距马山向西一直延伸到王府街道佐家峪村北的九迥山处延绵不断的山脉。十公里的为山,几乎是邵庄镇和王府街道的一条分界线。最东面为九峰山,亦可以说从九顶莲花山开始;最西面是九廻山。从东向西有名的山峰分别是九峰山、斜峰山、龙门峪、尖尖山、尖巅山(劈山)、王子山、棺材山、九廻山等。诸峰耸兀,蜿蜒迂回,依次排开,所以也就有了“九迥山”“九凤山”之称,亦是最形象的称呼。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各时期各村庄对此山记述有了诸多不同,各有各的叫法,各有各的故事。然比较集中的争议有:与北望的尧王山几乎用了相同的名字九顶莲花山,尧王山叫九朵莲花山;为山也有马山之争议;为山、九廻山是指整条山脉最西面的山峰还是整个山脉……这还待有心人继续考证。
我有一座山,九迴蜿蜒行。
我有一座山,峰峦是故事。
我有一座山,愿与诸君乐。
我有一座山,四季皆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