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 李继武
仪宾,明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明陆延枝《说听》卷上:“身是秦府仪宾也,奉殿下命办此。”《续通典·礼十四》:“明年又更定公主、郡主封号、婚仪乃駙马、仪宾品秩。”
衡王府,即青州明朝年间以明宪宗皇帝朱见深册封其第五子朱佑楎为首的历代衡王的府邸。成化二十三年(1487)分封第一代衡王,弘治八年(1495)始建府,至弘治十二年(1499)建成就藩,顺治初年(1646)最后一位衡王朱由棷被诛杀,王府被抄,衡王府在青州存在了150多年。衡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一世子,分别是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康王朱载圭、安王朱载封、定王朱翊镬、宪王朱常、世子朱由檡(未及行册封礼)和末代衡王朱由棷。
明朝的典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其婿称驸马都尉。亲王之女称郡主,其婿称仪宾;郡王之女称县主,孙女称郡君,曾孙女称县君,玄孙女称乡君,其婿皆称仪宾。在青州就藩的衡王是为亲王,其女即郡主,孙女即县主,其他按典制依此类推。王府众多身份不同的女子择婿下嫁,便有了众多身份不同的仪宾。
据青州文史专家房崇阳先生对衡王府文化研究所知,衡府仪宾已有18位有相关资料:衡安王仪宾高察。高唐王仪宾王维俊、王登要;汉阳王仪宾许存名、刘绍纪;平度王仪宾毕可久、张宗孟。另据资料:青州郑母有两位冀氏仪宾、赵仪宾,回族人刘仪宾、查仪宾,井塘村吴仪宾,官宦世家石氏衡府仪宾,明代官员青州人李尹耕之子李仪宾,青州府乐安仪宾蒋玑仪宾,青州城南时家店时松仪宾,还有临朐寺头镇禅固堂徐蔼如仪宾(衡府济河县主仪宾)。
在研究衡王府文化的过程中,又新探访到的衡王府仪宾还有:
青州高柳镇桥里王家庄王仪宾。《青社琐记》有“高唐王墨迹”条目:衡藩高唐、商河二王,皆工篆书。寿光安静子《青社遗闻》曰:“《艺苑卮言》称,二王深于玉筋大小篆,皆名笔也。沧桑后,片褚无存矣,余未见商河篆书。”诚如静子言。唯见高唐墨迹二:一藏从堂侄志恭家,篆书六幅,其文洪范,缺二幅,是嘉道间叔祖经臣公购之桥里王家庄王姓者,其先仪宾也。一藏北郭姻家郄仁生家,草书一小幅。他非墨迹者,唯城内冯氏偶园之《谏院题名记》、城东三里庄冯氏未园之《诚轩说》,此两大石刻,昭人耳目。此外,大小不概见。唯少时曾见印板书一册,非全书也,是所篆。今不记书何名,但记是古韵。(《青社琐记》,第117页)
城东十里史家庄之西郭仪宾。《青社琐记》节烈朱氏碑:城东十里史家庄之西侧迤南,有顺治十二年邑人高有闻所撰碑,文曰:“节烈朱氏,庠生栖梧郭公继室也。公甫易箦,氏即自经偕亡。文信公之正气,复见于斯人。邑令湛生张公,扁旌重义殉夫。乡大夫都宪海客房公,复以律诗哀挽。事始于明,不欲没,垂贞珉以志。”附诗曰:“缟带麻衣忍泪裁”云云(诗载新《县志》)。诗载海客《偕园诗草》,而题为《挽郭岐峰如夫人王氏节烈》,《诗草》旧无刊本,王字必传写之误。栖梧、岐峰,盖皆郭字。郭凤妾朱氏,旧《县志》有《传》,《府志》亦载之。碑曰继室,盖以节烈故,姑为假借。新《志》据碑改旧《志》,转失实矣。致与诗中“箕帚”字迕。旧《志》称邑令张文烶表其门。文烶,字湛生,亦见旧《志》,崇祯间任。而士人或谓朱衡藩郡主。郭仪宾,清骈诛衡藩,多株连,郭未必以病死,或惧祸自尽。郭即死,朱不得不死矣。臆说无稽,是并府县《志》未一检阅,然亦似有因。碑有“事始于明”句,“始于”二字,实未可深解。余初见亦疑其时有所忌避,故为艰深语也。又《偕园诗草》挽朱诗三首,碑附一,其二为七绝,曰:“人化为石迹已陈,忽惊嵬傲镇风尘。始知今日殉夫者,原是当年石化人。”“贞心一片郁嵯峨。苦雨酸风乃尔何?只恐岁深鳞甲动,撼摇飞去向天河。”二首似一意相承,专藉望夫石为言,殊觉无谓。(《青社琐记》,第80页)
高柳镇南段村刘仪宾。据说该村现仍存一明衡王府千金陪嫁遗留“钉子门”,青砖蓝瓦,黑漆大门。今红瓦是后来翻新的样子,边上蓝瓦是以前的样子。钉子门每扇门上的铆钉横着六个、竖着五个,三十个,两扇门共计六十个。每个铆钉像翻扣的小碗,颗颗显眼,排排威严,给人以霸气十足之感。当地人都叫它“钉子门”。在门口边还有磨盘大石块,中间有方形洞眼,据南段村村主任刘孟蛟说,是插旗杆用的。当我咨询他的时候,他说只是记得老人们都是这样传的,具体是哪个衡王或者亲王的仪宾以及相关具体的记载,还需要进一步探访。《青州主要水系概览(上)》中有这样的记述,明朝中后期,衡王府王爷到青州城北微服巡游,走到个大村庄,看到村南田野中有8匹红鬃烈马在耕作,骠肥体壮,毫无杂毛;走到村东,见8匹全一色白马在耕作,昂首奔驰,一片雪白,无根杂毛;再转到村北,只见8匹黑马,个头一般高大,乌黑放光;又来到村西,有8匹纯一色的棕色大马在耕作。这位衡王爷见状甚为惊讶,便差人进村访问,得知这村名叫段村,是青州城北最大的村庄,村内有一刘姓大户,是青州城北数一数二的大财主,家有良田千顷,财产万贯。并访得刘家公子少爷年方二十,才高八斗,相貌出众,尚未娶妻。衡王府有一位郡主,年方十八,貌若天仙。衡王爷便将其许配于段村刘家公子,结为良缘。从此段村便有了衡王府的仪宾府。仪宾府至今尚存,钉子大门面东。衡王郡主要出嫁,从衡王府到段村50余里,沿途本是一条人行小道,并有许多深沟,难以通行。衡王决定将此路加宽、修桥。南马兰与冯家庄之间有一条东西大沟,衡王府按照万年桥的样式修建了一座有狮子、宝瓶的石板护栏大桥,这座石桥规模仅次于万年桥,是青州城北最好的桥梁。喝水不忘掘井人,后人为了纪念衡王的功德,便将此桥命名为“甘石桥”,立碑于桥北首路东,并植一古槐为志。清朝乾隆十年,重修此路,同时修“甘石桥”,并立碑于桥北首,修桥碑记载了修桥及修路的过程。
临朐有九位仪宾。五井马庄的刘公子,娶的是衡恭王朱佑楎之女。《临朐县地名志》载“明成化年间,该刘姓与衡恭王联姻,被封为仪宾。(后)因(为王府)养马颇多而声闻四里,故名马庄。”冶源石河店村的沈国华,沈国本兄弟二人,均娶衡庄王朱厚燆之女,国华还被封为宗人府亚中大夫。《沈氏先世考》载“(沈)国华为衡府齐庄王仪宾……(沈)国本亦为仪宾。”而沈国华、沈国本则为临朐著名乡贤沈之孙。清康熙《临朐县志·孝子》载“沈,字思旦,庠生……幼失怙,母没,合葬,结庐墓侧,寝苫枕块,泣血三年。一夕,有强暴经其庐,皆曰:‘此孝子也,当避之。’朝视其处,有遗金焉。”辛寨大郝庄村的张宗孟娶的是衡宪王朱常之女。《临朐村镇志略·大郝庄村志》载“张宗孟字伯贤,号太岩……其妻朱淑贞乃明代青州衡王府第五代衡王朱常?的三女儿。”此后,张宗孟享一品奉禄,以乡饮大宾、郡马享誉临朐。康熙《临朐县志·乡饮大宾》载“张宗孟……宾相。”明隆庆年间进士吕三才次子、朐山前吕家庙村吕应卜娶的是新乐王朱翊熔之女。《吕氏族谱》载“吕应卜字占吉,行二,万历丙午科岁贡生,配衡府代(新)乐王之朱氏。”《临朐进士传略》有载,吕三才,明代临朐吕家庙人,有子三人,长子吕应卜,万历丙午年(1606)贡生,其妻乃衡王府新乐王朱翊镕的女儿。顺治三年(1646)衡王府被清廷抄家灭族,吕应卜一块被杀;吕三才次子应昌、三子应嘉怕受株连,离家南逃。现吕三才后裔子孙散居吕家洼、彭家庄、申明亭、初家庄等地。光绪《临朐县乡土志》有载:沈国华,宋庄人。衡藩某郡主之夫也。官宗人府某官。为人甘淡泊,乐退避,虽作宾王家,食禄厥廷,不以禄位为荣,不以气势凌物。中年辞官家居,优游田园,乐善不倦。藩邸新乐王赐以三字匾额,曰“乐山林”,勒诸石,字如斗大,今犹完好。
所娶不详的其他四位仪宾,分别是龙岗双埠村的潘公子、城西倪家庄村的倪公子、冶源颜家楼村的颜公子和九山宋王庄赵公子。其中,倪仪宾是当时的著名秀才;而赵公子更是才华出众。《临朐村镇志略·宋王庄村志》载“明嘉靖年间,有一赵家公子,貌丑才丰,在衡王为三女儿招亲的宴会上,表现出众,拔得头筹,被选为仪宾。”清光绪《临朐乡土志》载“藩邸新乐王赐以三字匾额,曰‘乐山林’,勒诸石,字如斗大。”《临朐村镇志略·颜家楼村志》则载“颜氏曾有仪宾,建楼房一座,得名颜家楼。”(临朐衡王府仪宾,参考李纯厚先生之《钟鸣鼎食衡王府盛衰兴废百余年》文。)
昌乐朱翰高氏仪宾。《朱翰高氏家谱》载万历五帝皇帝诏书:“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人之大伦,莫先于夫妇;社之大节,莫重于婚姻,此古之通义也。今特命尔高察为亚中大夫,宗人府仪宾,配自新淦县主。尔尚崇德敦礼,克慎威仪。毋怠毋骄,用昭宠命。钦裁诰命。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二日。”(王宪明主编之《衡王府与红楼梦》,第33页)
寿光北关村张氏家族有两人为衡王府仪宾。张若铿(鉴),张明铨。据《张氏家乘》载:十一世祖讳若铿,锟祖六世孙也。为衡王府仪宾。配衡定王孙女,生一子。其祖讳世铭,父讳瑷,皆诰封亚中大夫。后丙戌灭衡,死节宫中。祖妣朱氏在家缢楼上。其子讳允禄,遇难时方四岁,匿养张鸿宾家,成人后生二子,居于青州太府街。又记:若铿,瑷长子,丙戌灭衡,自居宫中,朱氏在家自缢楼上。十一世祖讳明铨,字宸思。俊一祖之胞弟也,为衡王府仪宾,生二子。后剿灭皇亲,其胞叔孙讳林壬午被掳。(寿光林长青《衡王府仪宾的传说》)
寿光吴营村吴瑁为衡王府仪宾。“据《吴氏族谱》记载,始祖吴种和自明朝初年有江南乌龙江老鸹窝徙居山东寿光上口镇小营村,后因弥河改道,集体搬迁至吴营村。吴氏至德家风端委世泽,有姬宗以别族,居吴乡而获姓(此典故为吴姓以国为姓),明初永乐年间由江南徐州乌龙江移居山东青郡之寿县,本军户,移居之始,户稀口乏,齿少丁单。后经明朝二百余年发展,吴氏家族逐渐壮大,有资料可考后人居住地为市内小营、吴营、南北岔河、鹿家庄子;省内平度、昌乐红河,国内河北、东北、北京等地。明朝末年,清兵入关,青州衡王府降清,结果被满门抄斩,吴氏族人受其诛连(吴氏为王府驸马,目前青州依然存吴家大院遗迹),家谱毁于明朝壬午之乱(第七世孙吴瑁,山东青州衡王府记载为吴仪宾)时期。
寿光官路村夏廷璜衡王府仪宾。官路村位于寿光市稻田镇。因明清时期,一条从山东半岛去往京城的官道从村中穿过,故名“官路”。官路村由夏氏立村,立村时其实并不叫“官路”,而叫“夏庄”。据《夏氏族谱》中写于明崇祯八年的“世表”中的文字记载,这时村名已经称为“官路”了。现在潍高路从官路村前经过,溎河从村子的东南方向折弯向东北流入白浪河,然后再汇入渤海莱州湾。夏廷璜被青州衡王府选为郡主仪宾。夏廷璜是夏梦祯的长子。官路《夏氏族谱》记载:“岁进士,衡王府仪宾,任湖南绥宁知县,诰封奉政大夫。元配朱氏,明衡王府郡主。”民国二十四年《寿光县志》卷一二·孝义中记载:夏廷璜,字苍璧,青州衡藩仪宾,以明经为绥宁令。祖松,少贫,性耿介。有郭氏姨母积金欲周其急,而难于言,寄贮之,越数年,由外还,封识宛然。廷璜亦廉正尚节义,离乱后族人多失业,捐田二百亩周之。尝私贷冯嘉爵朱提三百,嘉爵亡,其弟嘉祉不知也,与之弗受。廷璜曰:吾岂以友死而负金哉君,其弟也,受之有名,不然将焉?置此卒与之。(夏增明、夏景祥《寿光官路夏氏先人在明清易鼎前后的历史轨迹探考》)
诸城王之塇衡府仪宾。其见《忠烈传》。诸城丁嗣允,明衡府仪宾。(乾隆《诸城县志》卷二六,第1页)
博山区博山镇夏庄村任凤仪宾。据政协淄博市委员会编的《淄博记忆乡村》有载,夏庄村有郡马府,任氏四世任凤敕封征仕郎。府第坐落于村中北部,坐北朝南,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原有石鼓一对、大门三进,所以门前街道俗名石鼓子,又叫三门子。院落最北端有楼房三间三层,明朝时建。明嘉靖年间衡王府郡马,也就是仪宾。现在虽然面目全非,但遗迹犹存。待考。
博山镇西瓦峪村谢天儒衡王府仪宾。据谢氏家谱记载,谢天儒是青州衡王府女婿(郡马),即仪宾。瓦峪村之命名,并不是因为这里烧瓦,是因为谢家是大财主,村里曾有不少瓦房。待考。
淄川区西河翟元会之长子延祺为衡府仪宾。淄博翟氏家族中职位最高者首推翟风翀,即翟元会之父。官居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明朝有名的朝廷“二谏”即出自翟风翀。他巡抚辽、延,定国安邦,为维护明朝的疆域完整,平定西北、东北地区的战乱,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立下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政绩载入明朝国史。其三子翟元会敕封翰林院编修,监纪通判。元会公之长子延祺,初以博邑刑部任浚尚书之女为妻,早亡,续娶青州府衡王之女,为衡王府郡马,元会公与任尚书及青州明衡王是亲家。(淄博王伟《西河翟氏侧记》)
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人李宪章仪宾。宪章,李焕章四弟,壬午、甲申之变,李家首当其冲,深受打击,从此衰落。明亡后,李焕章拒不仕清,寓居诸城。明亡后,他作《志不二朝》,以此明志。明遗民是明清鼎革之际出现的特殊群体。虽然“遗民”自古已有,但明遗民与宋遗民一样,不仅面临朝代更替,更需直面“夷夏之变”。李焕章勤于著述,一生留下大量诗文,但因家贫而无力刊刻。加之清朝实行严密的思想控制,其人又处世低调,故这些诗文未能广泛流传。(《杨桐诗文集》)《大众日报》有文《李桥李家:明清两代“一门三进士”文人不仕清》中有这样的记述:李中行一生所生五子,长子李含章,次子李焕章(字象先)、三子李斐章、四子李宪章、五子李玉章。五子当中,论起作为,则最以四子李宪章为盛,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娶了一个厉害的老婆—明王朝青州第八代恒王朱潘的女儿。在明朝时期,李宪章身为郡马,在五兄弟当中可算是风头无双,但是生不逢时,大明王朝没坚持几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崇祯十五年,农民军到达青州,恒王朱潘被诛灭九族,作为郡马的李宪章和李家也受株连,第一次被抄家,引得李家人将家谱藏于乐安县北一寺院后,家人四散逃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大明王朝灭亡,李家又一次被抄家。
临沂市沂南县沂河两岸的神墩、大庄两村高氏一族曾出过两个仪宾。高礼的六世孙高可任被衡王招为仪宾。神墩《高氏族谱》记载:高可任“字道远,岁进士,青州衡王府仪宾,配朱氏郡主。晚年专攻医学,成为一代名医”。“岁进士”不是进士,是对“岁贡生”的一种雅称。高可任以岁贡生身份被招为仪宾,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也旁证了明代藩王姻亲不得出仕为官的规定。仪宾高可任不能出仕为官,但与郡主生的儿子就没有这个限制。神墩《高氏族谱》记载,高可任的儿子高奇,太学生,官至青州通判。太学是国家最高等学校,是国子监的俗称。太学生就是在太学读书的生员,是最高级的生员。国子监的生员从布政司(相当于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高奇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固然是自身具有优秀的素质,王府影响力也必定是有作用的。青州为府,是布政司以下的行政单位。行政长官称作知府,知府僚佐有同知和通判,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
大庄高氏的七世高炯被青州衡王府选为仪宾。大庄《高氏族谱》记载,高炯是高大任的第六子,“字六韬,衡府仪宾,配朱氏郡主”。其父高大任本人虽未出仕,但也是个饱读诗书之人。高炯兄弟七人,大哥、三哥、四哥均未出仕,五哥高燝以贡生改武,授凤阳府护陵守备加都司。高炯本人没有功名,小弟高獯在庠还未中举(后来由进士任湖广兴宁县知县,升郴州知州),有前程而未定位。所以,衡王选高炯为仪宾既体面又合法。而高大任攀上这门亲家,虽然对高炯仕途上没有什么实惠,但毕竟是耀祖光宗的事,社会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高炯是哪一代衡王的仪宾,大庄《高氏族谱》没有明确记载。根据高獯中进士出仕为官的情况,可以分析出个大概时间来。高獯,顺治五年(1648)举人,九年(1652)进士。高獯排行第七,由此推断他六哥高炯的出生时间,大约在明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末代衡王朱由棷是崇祯五年(1632)四月袭封衡王的,至清顺治三年(1646)被杀,在位十二年。明朝宗室子女年及十五就选择婚配,选择仪宾,务要年纪大五岁以上、人物长成俊秀者,方许具奏成婚。综合分析,高炯是末代衡王郡主的仪宾无疑。大庄《高氏族谱》记载:原配朱氏郡主无出;继配尹氏无嗣;继配徐氏生子高垙,但高垙无传;继配刘氏又没生子,高炯只得过继了六弟高獯的长子高墀为嗣。民间还传说,朱氏郡主因难产母子俱亡。对郡主亡故后仪宾的限制是逐步从宽的。弘治十六年(1504)规定:“仪宾因郡县主君故求回还侍亲者,不准。止许照天顺年例,移亲侍养。”这时,郡主亡故后仪宾还必须留在王府鳏住,不准回籍,但可以把父母接到王府侍养。万历十年(1582)议准:“仪宾禄米因于郡县主君。丁忧,仍全给。至妻亡之后,截日住支。若仪宾先故、不分有无子嗣、郡县主君等、亦止半给养赡。”这时,仪宾的父母亡故,仪宾可遵古制回家守孝,守孝其间照给禄米。但郡主亡故后,仪宾的禄米就停止了。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朱氏都主亡故后,仪宾高炯又能继配尹氏,显然是“妻亡之后,截日住支”禄米了,也就是说已经没有包括仪宾名称的一切待遇了。(《沂南古史钩沉》,第47页)
德州市平原县有衡王府王仪宾。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王祖为衡府仪宾。”王成,平原故家子,性最懒。生涯日落,惟剩破屋数间,与妻卧牛衣中,交谪不堪。时盛夏燠热,村外故有周氏园,墙宇尽倾,惟存一亭;村人多寄宿其中,王亦在焉。既晓,睡者尽去;红日三竿,王始起,逡巡欲归。见草际金钗一股,拾视之,镌有细字云:“仪宾府造。”王祖为衡府仪宾,家中故物,多此款式,因把钗踌躇……
黄县人范廷凤仪宾。范复粹,字玉坡,黄县人……子廷凤,任中书舍人,衡府仪宾。(钱海岳撰:《南明史》卷八七,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4131页。)
莒州鲁应纁仪宾。鲁应纁,字文叔,衡府仪宾。诸生。国变,王眷依之,至今莒多朱氏。据《重修莒志》记载,有位大富翁,名字叫鲁邦贡。相传当时朝廷为了做鲁邦贡工作,专门请了青州衡王府仪宾(鲁邦贡有个儿子叫鲁应纁,是衡王府的仪宾)从中游说。
历史就是这样,是在我们后学不断探访挖掘整理的过程中,越发清晰起来,然历史毕竟是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谈何容易,期待更多的爱好者,关注探访研究,青州历史文化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