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康三跟他的父亲做起了贩卖蔬菜的生意。
康三长得浓眉大眼,外表看上去既精明又帅气,是个十足的酷小伙。
村里人却不这么认为。都说他生得皮精神,是个标准的“二百五”。
一次,他跟父亲在集市上相中了一份上好的大葱,谈好价钱后,卖葱人用一根绳索把葱捆成捆,就等称重量。
那时,还没有电子称,用的是老式木杆大称。使用时,两人用木棍抬秤,一人掌控秤砣,
使称杆平衡,读出重量。
称葱时,康三与父亲抬秤。他突然发现捆葱的绳索剩余的一段,正好垂到了他的脚前。
他灵机一动,忙用脚狠劲踩在绳索下垂的一端,称杆失去了平衡,向上翘了起来。他越踩,称杆就越上翘;越上翘,掌称人就越往外调整秤砣。
片刻,一大捆葱称好了。
第二天,他父亲卖掉葱回到家,怎么算,也没赚到钱,还赔了部分本钱。
这时,康三回来了。进门就问:“这回我们可赚老鼻子钱了吧?”
“为什么?”他父亲茫然地反问。
“你还没看到呢,称葱时,捆葱的绳子头正好耷拉在了我的脚下。我使劲踩,那人就使劲往外抹秤砣。我看少说也多称了20多斤哩!”
他父亲一听,恍然大悟。顺手抄起一根木棍,逼向康三。康三还没醒过神来,身上已挨了数棍,吓得他抱头鼠窜。
“你疯啦!”康三边跑边喊。
“我是疯啦,我都疯成‘二百五’啦!”他父亲喘着粗气,在后面追着骂。
康三怎么也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疯发这无名之火。(孙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