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经济开发区建区十周年系列报道(下篇)
本报记者 张平 通讯员 王有国
今年是青州经济开发区建区十周年,从十年前基础一片空白的田野到一座规模初具的现代化新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园区经济的健康运行”,从“杀出一条血路”到“闯出一条新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历程和实践充分表明,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不发展。
一张“烫金名片”
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开发区人的视野特别宽广、开发区人的思想特别解放、开发区人的举措特别创新、开发区人的服务特别高效、开发区人的作风特别顽强”已成为开发区人的“烫金名片”,这五个特别被企业老板们称为“开发区现象”。
“开发区现象”在青州的出现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先发区,往往最先遇到“体制障碍”;作为发展先行区,也往往最先遇到“发展瓶颈”。开发区人立足时代最前沿,争做全市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置身招商、基础建设、融资、拆迁的第一线,摸滚爬打、千锤百炼,使这片园区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十年发展,经济增长在开发区实现高开高走,连续多年高位高速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逐年稳步攀升的良好态势。建区之初,开发区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而到2012年底则达到1.46亿元,10年翻了4番。
经过几代开发区人10年如一日的枕戈待旦,开发区已凝结形成了以“发展创新、实力创强、企业创富、环境创优”为基本内涵的开发区精神。这“四创”精神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不屈不挠精神在开发区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引导开发区人在青州发展整盘大棋中像“车”一样勇往直前,像“马”一样与日俱进,像“炮”一样跨越发展。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开发区精神鞭策开发区人在征迁第一线攻坚克难,在招商第一线出奇制胜,在服务第一线赢得青睐。
一座北部“新城”
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四通八达的平坦大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华宇,碧草如茵鲜花吐芬的优美环境……都在向人们昭示着——一座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城”正在这里形成。“造城”,这是经济开发区通过不懈探索和实践,走出的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青州特色的开发开放路径。
建区以来,开发区坚持走开发开放联动互进之路,推进从土地项目开发向环境功能开发,从“造区”向“造城”转变。徐七村是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受益村之一。2010年,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甚至几辈人的居民们整体搬迁,住进了安置区,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生活质量大为提升。谈起周围的变化,每一位居民都充满了喜悦:“住了一辈子平房,终于也住楼房了。”据了解,楼房里面厨房、厕所及水、电、暖等功能设施一步到位,配套齐全,保证了居民的生活和起居;小区配套了公共设施,规范物业管理,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3%以上,采取封闭式管理,这里也成了精品居住小区。随着经济开发区城市功能基本完备,这里已成为具有高水准的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城”。
此外,还坚持走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之路。做到内商外商一起招、内资外资一起引、引资引智一起抓,构筑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大开放格局,实现了项目投资从“来者不拒”到“择优接纳”转变。去年,开发区新引进开工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269.2亿元,其中过20亿元的3个、过10亿元的6个、过5亿元的10个,高科技项目19个。科而泰重工、高效节能电机、施耐德电气、中化弘润等“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和“世界五百强”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8家。2012年对首批31家化肥、农药、小化工企业和87家水泥预制件企业完成了淘汰退出,促进了资源要素集约利用。
(下转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