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2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万寿宫
那些年,我们挑水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一版)

  周代筑台已成风气。齐国经济发达,国富民强,兴建高台是其兴盛的体现,也是必然之举。《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尚受封于齐,“尊贤尚功”,选贤任能;“因其俗,简其礼”;坚持本末并举、农工商“三宝并重”,“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战国策》记载:“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齐国呈强国之势,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并延续至战国七雄之魁,历时近40代国君,800多年。其间应有多次、多处筑台之举,尤以臧台之前身规模最大。
  臧台位于齐国腹地,西有淄河,东有弥河、丹河,北有小清河、黄河,近有北阳河、福水河、跃龙河。处泰沂山脉北部,直至千里之外的燕山山脉,连绵数百里平原大地,有河流交叉,土壤肥沃。勤劳勇敢的先民在这里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夏渔冬狩,易物营商。男耕女织,老养幼长。据刘沂生先生考据,姜子牙凭玄理致胜,信奉天道。赴齐国到任后,他第一要举,便是施建祭天台,其祭天台应该就是臧台的前身。土台筑成后,又在上面搭建一座木质高台,以供姜子牙登台祭天用。每逢祭日,姜子牙便披发仗剑,登台作法,祈求上苍庇佑,助他屡建功业。周朝征战,兵勇与车马,是取胜的两大利器。臧台是齐国最重要的屯兵之地,周围有杨家营、张家营、赵家营、前后寨、郝家屯、刘家屯、安路屯、邢家屯、曲家屯、南苑、北苑等;今寿光西部有蔡家营、王家营等;今高柳境内有东王车、西王车、南北马兰(应为“马栏”)、前后饮马庄、前后演马等村,这些带有兵营、屯所名称的村庄,都是当年驻扎兵勇的军营、停放战车的军库、喂养战马的厩棚。至齐桓公时国势更盛,筑台之举愈烈,在齐国境内多处筑台,先后有:马陵台、凤凰台、熙熙台、仓颉台、过宋台、官台、麓台等(《齐乘》记载),尤以臧台(前身)规模最大。齐桓公,也包括之前的齐国国君,应该是经常来此视察,登台检阅,所以历史上也有其台为齐桓公牧野之台的说法。
  齐景公时,重用臧武仲,大规模整修其台。其具体情况虽无史料记载,但可以推测的是增加了规模(高、阔),增修了设施。臧武仲仍以其台为祭台,兼作点将台,又加高数十尺。臧武仲加高的土层,与原台的土质不同,是坚如岩石的夯土层。剖开祭台遗迹查看,夯土层历历在目。臧武仲在此盟誓修台,训练兵马,垦荒屯田,走富国强兵之路。之后的二千多年里,其台巍然屹立于青齐北部,雄踞大齐中心地带,黎民百姓世代口口相传,命名“臧台”,保留至今。据《益都县图志》、《寿光县志》记载,“臧台”因鲁国大夫臧武仲重修此台而得名。汉代又进行大规模整修,使其高度达六十余尺,但名称一直未改。
  有文章称,臧台遗址是齐国始建国都古营丘。对此笔者也多有关注,形成浅见,将另行撰文献丑,今概要述之,以期商榷:首先臧台周围没有城墙,遗址范围内没有都城规模的建筑群遗址;其次如此巨大之臧台如果构筑在国都城内,则难以容下,也极不协调;再次臧台遗址出土的古代建筑砖石构件,特别是精制的铺地砖、嵌贝砖、瓦当等,以及臧台周围,凤凰台之上所发现的一定规模的建筑群,这里很可能是齐国国君行宫、屯兵管理机构官员卿、大夫、将军等各级官员、兵士居住、政务、生活之场所;第四臧台遗址周围多为屯兵之处,如此大量的部队不可能驻扎在国都城墙之下;第五臧台位于淄河之东10公里,临淄在淄河以西10公里,而迁都乃重大国事,选择其地,慎之又慎。由臧台迁至临淄是不可想象的;第六臧台西侧福水河源于褚马村西,距臧台4公里,东距臧台600米,臧台两侧有数条小河流(相比较于往西的北阳河、淄河),在此域内难成都城;第七齐国经二迁三都后定都临淄,是齐献公在位(前859—前851)时期完成的,其时乃西周中期。考古发掘证明,臧台、凤凰台地区繁荣兴盛时期是在春秋末期至汉代。
“臧台”不是墓葬冢
  臧台台顶旧有宋碑(即宋代石碑)云:是臧武仲之墓。其他史料有记载,更有否定。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所立臧台重修碑时,宋碑已不见多年。《寿光县志》记载:“臧台……台下又有小碑,讹武仲为文仲。按:武仲自鲁奔齐死,葬于故台之阴,颇可信。”这就确认“臧台”不是臧武仲的墓葬冢,臧武仲死于齐国,被安葬在臧台之阴,也就是臧台的北面。《寿光县志》中载有“邑人黄激重修臧台道院记”:“斟城之西有一台焉,邑志云马陵台,土俗之称则曰臧台。盖曾得之传闻,曰:‘昔鲁大夫有臧文仲者,筑斯土以为牧野之台也,故名之。’迄今,台之北公之遗冢在焉。”据青州市文物普查资料显示,1956年益都县政府组织野外文物普查,臧武仲之墓在臧台西南半里,封土长7米,宽4米,高1.5米,周围没有其他文物。臧武仲之墓具体位置,史料记载都是在臧台北侧,文物普查确定为在臧台西南侧。这里可以确认的是,臧台不是臧武仲之墓。
  1981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遗址进行钻探调查。现代化的考古发掘手段,进一步证明了“臧台”就是台,而不是墓葬冢。钻探调查认为:“臧台位于臧台村西北,现存高15米,台基长宽各近150米;台基呈南高北低三层台阶状,高2—6米,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0米。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文化层厚达3米以上。从断面分析,臧台为分层夯筑而成,夯层面15—20厘米。整个臧台分三次构筑而成:一为始筑,土质单纯,未发现遗物,系黄黑二种土质分层筑出,年代不详;二为整修,时在春秋战国,应该就是臧武仲主持的大规模整修;三为重修,时在汉代。臧台遗址以商周文化为主,并含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在臧台西北角出土大型石块300多块,长、宽、高均60厘米左右,互相连接,为大型建筑基础石料。臧台遗址暴露有灰坑、灰层、墓葬、房基等。经过文物部门对臧台遗址每个边的调查钻探,出土部分战国时期建筑构件,但没有发现墓道、大型墓室。假如是墓葬,如此大的封土,其规制上应该是齐国国君之墓葬。而齐国国君之墓自齐国之初就已经选址在国都临淄的南部山区,即现在的青州邵庄镇东部山区,沿泰沂山脉北部边缘向西延伸。在此区域内,有多处齐国国君、士大夫陵墓。如田齐王陵依山势而建,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发掘的西辛战国古墓葬,该墓葬规制严谨,规模宏大,南北向主墓道150多米,主墓室3层平台,应该是齐国某国君,或士大夫之墓。周代的墓葬礼制是规范严谨的,后来出现封土葬俗和殉葬制,更加体现出等级文化意义,而臧台的高度及其规模显然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墓葬封土的范畴。
臧武仲其人简介
  臧武仲(约前600—前530),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姬姓,臧氏,名纥,谥号为武,故史称臧武仲或臧孙纥。臧氏是鲁国世袭贵族,其祖父臧文仲和父亲臧宣叔在鲁国功勋卓著,深受鲁君和卿大夫敬重。
  臧武仲曾任鲁国司寇。他身材矮小,但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所以孔子论成人时:“首推臧武仲之知”(《论语·宪问》)。臧武仲经常出使诸侯各国,面对危急复杂的局面常常能急中生智,化解矛盾。臧武仲对于礼仪规制非常熟悉,《左传·成公十八年》载,晋楚两国发生战争,鲁国是晋国的盟国,晋国派使者来请求鲁国支援,当时鲁国执政国卿季文子不熟悉礼仪规制,不知道如何配备军力,向臧武仲请教,臧武仲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事大国,无失班爵而加敬焉,礼也。”季文子对此十分佩服。臧武仲以礼制秩序,有效地维护了鲁国的地位和利益,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淮南子·泰族训》)
  鲁襄公当政时期(前572—前542),鲁国军政大权实际由“三桓”(季氏宗主季武子、孟孙氏宗主孟庄、臧氏武仲)掌控。在鲁国国君与“三桓”集团斗争中,作为司寇的臧武仲其政治立场倾向于“公室”。鲁襄公十九年(前554),鲁国在晋国的帮助下打败齐国,季武子想用缴获的齐国兵器铸造林钟,在上面镌刻铭文记载鲁国胜绩,以此炫耀自己的武功。臧武仲表示反对,他说:“前人用兵器铸彝器,铭文不为耀功,是‘昭明德而惩无礼’。鲁胜齐,实是不光彩的!现却把这种行为记载在林钟上,无疑是激怒齐国、自取灭亡的愚举!‘作林钟’之事休也。”季武子一直暗中扩充势力,为篡取鲁政做准备,臧武仲多次当众戳穿了他的阴谋。
  “三桓”当中,孟孙氏对臧武仲最为苛刻严厉,但孟庄子为人性情耿直,所以臧武仲对他格外敬重,与他交往受益颇多。后来在卿位继承上,“三桓”之子们矛盾多多,臧武仲也深陷其中,后来竟遭到围攻。臧武仲被迫斩鹿门之关出城,跑到邾国去避难。臧氏是鲁国公室重要成员,臧武仲本人并没有反叛鲁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以鲁襄公对他深表同情,同意臧武仲失去封邑防城,保留臧氏世袭大夫之位。臧武仲此时在鲁国已无立身之地,只能出逃齐国。
  臧武仲到齐国后,齐庄公知其贤能,想给他在齐国置田产采邑。臧武仲知道齐庄公为人轻狂,好大喜功,对外盲目发兵攻打晋国,对内则任用崔杼等奸邪之人,一场内乱即将爆发,齐庄公本人也身处险境,他不想受到牵连。所以,齐庄公问他对举兵伐晋之事的看法时,他故意讥讽齐庄公为人处事不够光明正大,就像偷偷摸摸的老鼠一样。齐庄公本想听赞扬自己的话,却被他讥讽了一番,此后再也不提为他置办田产采邑的事情了。故后来齐庄公被杀,他没有受到牵连。
  臧武仲在齐国期间,齐景公十五年(前532)七月,鲁国的季平子进攻莒国,夺取郠地,在亳社杀俘虏用于祭祀。臧武仲听说后,甚有感慨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周公飨义,鲁无义!”以此抨击季平子以人祭祀是无义而恶劣的行为。
 
 
臧台遗址    张成祥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