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广告
 
标题导航
两城相对,吟唱千年古韵
美丽古城:依山傍水宜居城市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城相对,吟唱千年古韵

  

 (上接2020年7月16日二版)

 

衡王府,皇家宫苑红楼梦
 
  明朝,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集权统治,建立了同姓诸王分封制度,企图以此来保障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青州古城作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此。其中,衡王府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朱元璋共分封了25个王,他的第七个儿子朱榑被封为齐王。齐王就藩青州,王府建在西门内龙兴寺旧址。后来,齐王朱榑率领青州护卫军跟从燕王朱棣北征蒙古,多有功勋。但他以军功自居,性情凶暴,多行不法,被建文帝召至南京,废为庶人。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攻隐南京,登上皇位。朱棣挺喜欢这位勇武过人的弟弟,就恢复了朱榑的齐王旧封。
  朱榑重新回到青州,更加骄纵。他重新在东阳城建造王府,修筑苑墙,地方官吏不得登城夜巡。还暗中畜养刺客,招异人术士为咒诅,动辄带兵滋扰闹事,青州府官员忍无可忍,上书朝廷报告朱榑的罪状,朱榑派刺客杀人灭口。
  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朱榑进京觐见明成祖,朝廷大臣弹劾朱榑罪行。朱榑竟厉声曰:“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不料这话触及了朱棣的敏感神经。朱棣不悦,就把朱榑留在京城,并派人到青州,遣散齐王府的护卫甲士,放出朱榑囚禁的官民,毁掉所造不法器械。朱榑听说后,更加不服。怨言传到朱棣耳朵里,便干脆把他废为庶人。
  废掉齐王后,明成祖封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为汉王,驻藩青州。朱高煦有勇力,多年跟随朱棣征战,战功卓著。但与齐王一样骄纵跋扈,横行霸道,甚至私自僭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车马乘舆器物。明成祖听说后,大怒,历数不法事件数十条,虢夺冠服,等待治罪。太子求情,免于处罚,改封于乐安州。后谋反作乱,被废为庶人。
  其后70余年,青州没有藩王就封,倒也安静了许多。
  明朝弘治年间,又一位藩王来到青州,就是成化皇帝的第七子朱祐楎,被封为衡王。可是,这时的藩王已经与明朝初年大不相同。因为自朱棣“靖难”当上皇帝后,为防止各地藩王篡权夺位,已经取消了藩王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爵禄,风范地方。
  第一代衡王朱祐楎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模范,他“乐善好施”,除去按照礼仪祭宗庙、朝天子之外,就是暇居斋宫,手不释卷,醉心研究琴棋书画。他特别喜欢写字,书法很精,“四体皆工”。他社会名声挺好,被他的哥哥弘治皇帝称为“诸藩之范”。
  但是,这位衡王在生活享受方面绝不含糊。就藩青州后,大兴土木,在南阳城中建造了辉煌的衡王府。这座衡王府第,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以及人员配备上,与北京城里的皇宫极其相似,只是规模小些,定员少些罢了。王府内有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祀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代所、公正所,还有伴读、教授、引礼、典服、承奉、宫女、内监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是国中之国。
  衡王府旧址在南阳城中心位置,占地面积约为城内的五分之一。宫苑气势宏大,东为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北面后宰门,正南为大门,外有两座硕大的石坊。
  今日,两座石坊仍在原址,见证着昔日王府的显赫,被当地百姓称为“午朝门”。两座石坊南北排列,相距40余米,建筑形式相同,尽寸大小一致,皆为四柱三门牌楼式结构,由28块巨石雕刻后组成。中门上嵌两匾,匾上题字均为剔底阳文,南石坊横匾两面分别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石坊则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据考证,这些题字竟然是明代的大奸臣、也是书法家的严嵩所书。
  衡王府建立之后,先后经历六世七王,绵延150年。开始几位衡王倒也安稳,基本能继承“祖训”,循规蹈矩,不给地方官员添麻烦,结交社会上的文人墨客,算得上是文雅之士。可是,到了第六代衡王朱常庶,衡王府变得腐败不堪。内部荒淫无耻,对外仗势欺人,连地方官也不放在眼里。文人墨客纷纷避而远之,不再登门。而一些社会渣滓却像苍蝇逐臭一样,纷沓而至,衡王府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
  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贪吝懦弱,既腐败又无能。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派将军姚应奉率兵来到青州。患难与共于明朝的裨将李士元杀害姚应奉,找到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投降了清政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廷借口衡王子弟叛乱抗清,将末代衡王召进京城,软禁起来。第二年,以叛乱罪杀朱由棷,查抄衡王府,衡王朱氏家族四散逃命,来不及逃走的被变卖为奴。家产财宝“半归禅刹,半入侯门”,富丽堂皇的衡王府被夷为平地。
  皇家宫苑红楼一梦,兴衰荣辱付之东流。但是,衡王府遗存的珍贵文物,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却融入了青州地方文化之中。
  衡王府的传说留存于许多古典名著。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林四娘》《绿色女》《王成》《马介夫》等,都是以富贵堂皇的衡王府为背景。曹雪芹《红楼梦》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记述的也是青州衡王府的故事。
  书中写道,贾政与众幕友谈论寻秋之胜,一改往日的正经面孔,说起“当日曾有一位王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既好色,又好武,选了好多美女,日习武事。其中有位林四娘,姿色出众,且武艺超群,遂命其统辖诸姬,称为“姽婳将军”。次年,青州城外流贼作乱,恒王出战,兵败被戮,城内文武官员吓破了胆,皆欲献城投降。唯林四娘义照肝胆,为报恒王知遇之恩,率众女将连夜出击,杀向贼营,但寡不敌众,最终血染沙场,柳折花残,全部殉难。
  这里所说的“恒王”,乃实有其人,即青州的衡王。“恒”“衡”音同义近,曹雪芹的笔法是“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故以“恒王”代衡王。
  至于林四娘,史不见经传,但民间传说甚多。蒲松龄《聊斋志异》有《林四娘》篇,言衡王府宫女林四娘,色艺双全,遭难而死;其鬼魂与陈生幽会,意绪风流,作悼亡诗:
  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望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
  诗句幽婉凄楚,情意缠绵,含有悼念故主衡王之情。《红楼梦》中,贾政讲林四娘的故事,是以此为题,让贾宝玉叔侄三人作诗,考考他们的学问。年仅13岁的贾兰先写出来: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十几岁的孩子写出此诗,尽管平铺直叙,毫无深意,但还凑付。花花公子贾政是首五言律诗,纯属应付公事。轮到宝玉,则慷慨悲歌,一发而不可收,拟白居易《长恨歌》,吟出一首300余字的长篇歌行《姽婳词》。
  这贾宝玉乃是天下第一情种,尊女轻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此时宝玉刚刚因晴雯含冤死去而内心凄苦,听说了林四娘的故事,自然触动心弦,引起共鸣,作出一首好诗。
  《姽婳词》开头便是“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练骑射”,“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一个风流倜傥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接着说林四娘众女将“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闺阁练武,不似男子,终是娇怯之形;笔锋一转“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峰”,恒王出战,不料“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这时,“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成灰尘”,林四娘挺身而出,“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李艳桃临战场,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慷慨悲切,荡气回肠!结尾句是:“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我为四娘长叹息,歌成余意尚彷徨。”这不仅是对林四娘的赞美,更是对封建士大夫的愤慨,体现了反封建的主题。
  《红楼梦》一书,写有众多诗词。其中,贾宝玉的《姽婳词》与林黛玉的《葬花词》,不仅篇幅最长,且艺术水平也高,堪称双绝,也是曹雪芹诗词的代表作。《姽婳词》写青州风流衡王事,值得一读。
 
 
衡王府石坊
 
 
大明衡王城
 
王坟镇衡王墓

旗兵城,最怜兵苦是青州
 
  青州南阳城,因形状似蓄势待发的卧牛,俗称“卧牛城”。与此南北相对,还有一座城池,因形状似蜈蚣,俗称“蜈蚣城”。“卧牛”与“蜈蚣”,一南一北,相距2公里,隔南阳河遥遥相望,故习惯上又被称为南城、北城。双城南北对峙,又演绎出了波澜壮阔的许多故事。北城,如今是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少数民族社区,生活着2700多名满族同胞。这里,就是“青州驻防满洲旗城”的故地。这座城池,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毁于1947年,共存在217年。
  清朝政府统一全国后,为加强统治,就把它的八旗精锐部队驻扎在各地军事要冲。青州,历来是军事重镇,理所当然地成为清朝政府在山东驻军的首选地。雍正八年,河东总督田文镜三次上书,奏请建立青州旗城,设置“驻防将军”。随后,清廷派湖南进士田敬山督工领建,同时严令青州知府广寿具体指挥。官府以低廉的价格强征当地民户土地,又调集能工巧匠,征集民夫,昼夜施工。所用木料,当地难以筹措,就从东北采伐,经海上运来青州。历经三年,旗城完工。
  青州满洲旗城,规模恢弘,布局严整。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50米,占地面积为7.5公顷。城内按八旗布局,具有浓郁满族风格的官房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就像蜈蚣的身躯;南门外有两条林荫大道,分别通向东阳城的镇青门和曲武门,凌空俯瞰,俨然似蜈蚣头上的两条触须;出北门,通向京师的官道逶迤远去,如同蜈蚣的尾巴。
  不知建城者是否有意,北城对于南城,犹如“蜈蚣”钳制“卧牛”,在青州大地上,象征着满族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与气势。
  旗城极其坚固。城墙用三合土筑成,高5米,底宽4米。城垛口2000个,雉堞参差,雄壮威武。雍正皇帝钦定四门:南曰“宁齐”,北曰“拱辰”,东曰“海晏”,西曰“泰安”。城门上为重檐转角城楼,巍峨壮观,每座城门又分内外两门,有月城。城楼各置火炮,架于月城之上。城外四周有护城河与马道,各宽50米,城墙下设置水闸。
  城内驻防八旗兵将,每旗又分前后两佐,统称“八旗十六佐”。最高指挥官为“驻防将军”,官阶一品。旗城正中有将军府,飞檐斗拱,气势雄伟,东西两侧高筑牌楼式辕门,东辕门上书“青齐名郡”,西辕门上书“海岱雄邦”;辕门里分别题为“澄清北海”“保障东藩”,苍劲有力的大字标明了青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驻防八旗的任务。雍正十年(1732年)岁暮,一个大雪飘飞的深夜,满洲旗兵二千余人自北京赶赴青州驻防城,随军带有满蒙兵工、铁匠。这支部队原驻东北长白山,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南征北战,惯用“来无踪、去无影”的神速战术,为建立清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旗兵眷属陆续迁来,进驻旗城的兵民达到15000余人。旗城军民不事农桑工商,由朝廷提供俸饷,平时专职军事训练。作为朝廷屏藩,一有战事,则听从朝廷调遣,执行军事任务。
  青州旗兵多次担负作战任务,既镇压过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也抵抗过外敌入侵,其中,最为壮烈的就是镇江抗英。
  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爆发。配备坚船利炮的英军从广东沿海北上,先后攻击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海防要地。1842年,上海吴淞口失陷,英军7000余人沿长江进犯,兵锋直指镇江。镇江大战在即,已在南京驻防的青州兵400人,在协领穆克坚等带领下,奉令调防镇江。青州兵是从2000多名驻防旗兵中挑选出来的骁勇善战之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与民相亲爱,民恃以无恐”,在当地很有声望。青州兵初到镇江,奉镇江带兵主帅海龄的命令,守卫东码头炮台。决战开始,英军大批舰船麇集江面,侵略气焰极为嚣张。战局不利,多处阵地失守。主帅海龄便令青州兵放弃东码头炮台,退守镇江,分守四门,每门百余人。这种作战部署,使青州兵陷入孤军作战,势不相救的困难局面。(下转二版)(古青)
 
 
旗兵城海晏门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