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综合

第3版
人文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青州上榜2022投资竞争力百强县
青州胜景图
欧阳修知青州:所至民便,既去民思(中)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阳修知青州:所至民便,既去民思(中)

  

 ◎本报特约撰稿 迟玉红

(接上期)
决定停发青苗钱 上书批评其弊端
欧阳修虽有辞官归隐之心,但他清楚在任职期间,首先要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王安石的青苗法初期在河北路、东京路、淮南路三路试行,然后再全面推广。由于青苗法的试行害大于利,为了顾全大局,欧阳修与韩琦、苏轼、司马光等众位大臣就青苗法的内容及推行过程中的弊病提出了改良建议。他发现青苗法的实施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危害,便擅自停止发放青苗钱。
熙宁三年(1070)五月,欧阳修以《言青苗钱第一札子》《言青苗钱第二札子》连接两次向朝廷上奏,批评青苗法带来的弊端。欧阳修上奏道:“必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则乞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取利矣。”从中看出欧阳修其本质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和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宋神宗鉴于青苗法存在的实际弊端,接受了欧阳修《言青苗钱第一札子》的意见,于是下诏:“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届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更不限时月,止作一科给散,却作一科或二科送纳,以便人情。如愿分两科请者亦听。”
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由于对内的冗官冗费,农民负担沉重,财政时有困难。在国难当头之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计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主动挑起了拯救社稷危亡的重任。纵然遇到很多挫折和打击,但救国的雄心壮志始终未泯。
于是,五月二十九日,他上疏《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他在表中曰:“以臣奏乞不俵秋料青苗钱事,奉不不合。不听侯朝廷指挥,擅行止散之罪,特与放免者。有罪必诛,是为彝典……宠禄既丰,初无报效。筋骸已惫,尚此迟徊。曲蒙大度之并容,误委一方之寄任。职当抚俗,责在分忧。”
深受青州人文吸引 上疏谢恩担起责任
欧阳修到达青州后,看到巍峨的群山碧水,深厚历史文化地标性建筑表海楼、奎星楼、范公亭等,还有诗经《还》诗中那样勤劳善良的黎民,他被这里的人文风情和地貌深深地吸引了。所以他把“臣今更不敢辞免青州差遣,若得祗守旧官而往,庶几可免矫激邀求之责”,作为己任,在其位负其责,不辜负朝廷及青州人民对自己的期望。接着,于十月二十七日,他上疏《知青州谢上表》。
臣某言,伏蒙圣慈,特授臣兵部尚书、依前观文殿学士知青州军事、充京东东路安抚使。臣已于今月二十七日赴,上讫。掌国五兵,叨进中台之秩;宣风一面,俾绥东土之人。祗荷宠灵,徒知殒越,臣某中谢。伏念臣学非通敏,材实空疏,幸逢千载之休明,误被三朝之奖擢。久陪法从,尝与政机。国恩未报,而身己先衰;世途可畏,而命亦多蹇。顷缘灾疾,遂决退休。敢期上恻于皇慈,未忍遽捐于旧物,而复过推优渥,以慰癃残。惟孤拙之无堪,蹈艰危(一作虞)而已甚。世之所以荣者,臣之所惧;人以为宠者,臣以为忧。是敢辄殚悃愊之诚,累黩高明之听,迫于危虑,罔避烦辞。而圣度并容宽其罪戾,恩言屡降譬以丁宁。知成命之难回,勉腼颜而祗受。而况全齐旧壤,负海奥区,民俗富完而凿井耕田,各安其业,诏条宽大而奉法守职,足以修官内省,庸虚奚胜?忝幸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日新求治,天覆推仁。谓簪履虽为于贱微,尚堪收录;而犬马苟丰于豢养,犹可使令。臣敢不策励疲羸,勤思夙夜,庶期尽瘁,少答鸿私。
继承家传品质 天性仁良宽厚
既然来到了青州,欧阳修便一心为民所想,为民谋利。在欧阳修的心底,一直怀有宋代以儒家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把青州黎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与范仲淹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作为一个士大夫,他以天下为重,耳边时时响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训谕。母亲郑氏在欧阳修被贬陷入清贫时也鼓励安慰,时常跟他聊起父亲爱惜民生、实行仁政、公正执法的事。母亲对他说:“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欧阳晔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与其兄欧阳观同举进士甲科,曾任兵部郎中。欧阳晔在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了人,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打开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饭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此人假装不知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囚犯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欧阳晔,泣涕而服罪。
欧阳修继承父亲和叔父的思想,天性仁良,断狱执事从宽。他曾说过:“汉法惟杀人者死,后世死刑多矣。故凡死罪非已杀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
这样的欧阳修,在少年时意气风发,砥砺改革,带领推行古文。他在洛阳时,上司王曙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寇准)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大家都被训得不敢做声,欧阳修年轻气盛,反应敏捷,回嘴说:“寇莱公后来之所以贬官,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欧阳修在中年时直言劝谏,不徇私情,在暮年也有着匡扶正义之心,不畏强暴。
大宋清明上河的往事已经湮没,欧阳修却给比青草更青的这片土地,留下了美文佳句和一片清风,践行了一个良心文人的诺言:“所至民便,既去民思。”
 

四、交结君子提携贤士
欧阳修与知任青州的富弼、范仲淹都有过深入的交往,他们都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忠君爱民的思想,在文坛上相辅相成,在政坛上惺惺相惜。他刚毅正直、坚守正义,帮助友人从不图回报,提携学生却不结党营私。
与富弼交往颇深 富公亭留诗一首
欧阳修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参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改革运动,有过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有被诬陷贬谪的经历。不论世事变迁、政局动荡,他始终坚持独立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亲君子、远小人。
欧阳修与友人观点不同时,哪怕翻脸也坚持自身观点不隐瞒、不妥协;他帮助友人却不图回报,不要对方的投桃报李;有政见的强烈争执,却不妨碍对友人家人的无私帮助;提携学生,却不结党营私。王安石是他举荐的,但是青苗法的实施带来的弊端,他照样不顾情面地提出反对,他与王安石之间的私交也没有因青苗法之事而恶化,反而彼此更加相互推崇。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为此,在军事上是辽强宋弱,欧阳修曾为此事向皇帝谏言,但未采纳。当辽军压境,朝廷无人敢去,外交使节的角色便付阙如。吕夷简于是推荐富弼前去。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该角色是临时性的,临时指派的任务极为危险,欧阳修明白吕夷简荐富弼前去属别有用心,却没能阻止成功。或许是因祸得福,富弼竟出奇地完成任务,如此一来,打消了吕夷简的私心气焰,成功扳回自己的局面,欧阳修也释然,不再心存愧疚。
庆历七年(1047)至皇祐二年(1050)底,富弼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并兼京东路安抚使知青州,曾在石子涧侧建亭祈雨,世人称富公亭。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来到青州时,特意来到富公亭,题后自注《游石子涧》富相公创亭一诗:
嶻嶭高亭古涧隈,偶携嘉客共徘徊。
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后山光入酒杯。
泉落断崖舂壑响,花藏深崦过春开。
麏麚禽鸟莫惊顾,太守不将车骑来。
仗义执言受牵连 谢绝升迁书记官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这时,北宋内重外轻的政策酿成“冗兵”“冗官”“冗费”的沉重负担,国力衰微,民不聊生。范仲淹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推行“庆历新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裁减冗员,整顿朝纲。但新政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范仲淹等革新派被逐出朝廷。范仲淹等被贬谪时,欧阳修仗义执言:“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一旦被罢除,而让奸邪相庆,蛮夷喝彩,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欧阳修为此受牵连也被贬为滁州太守。范仲淹升迁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
64岁的欧阳修在青州之时,也常感念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范仲淹,曾赋诗刻石范公亭。元代于钦《齐乘》记载:“范公亭,府西门外。文正公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范公构亭泉上,民感公德,皆以范公目之……欧阳文忠公、刘贡父、张禹功、苏唐卿诸贤多赋诗刻石置亭中。”
欧阳修与范仲淹、富弼之间的患难感情,何止是一阙词、一首诗所表达的。他曾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君子会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刚毅正直、直言不讳、坦荡交友、坚守正义,是欧阳修一贯的交友作风。“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就是欧阳修一生交友的写照吧!
赏识有志之士 倾力帮助后学
青州人张唐民系张思之子、甲戊科状元张唐卿之弟。他在青州以躬行仁义出名,而且十分好学,努力钻研古文。他特别喜欢《易经》,经常和欧阳修讨论《易经》。张唐民曾应举进士,却被淘汰。家境贫寒的他,无法奉养母亲,困顿艰难。欧阳修虽能力不及,想帮助他。在欧阳修的鼓励下,张唐民于庆历二年(1042)考取进士。同年三月十九日,欧阳修为他撰写《送张唐民归青州序》:“……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周于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岂必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欧阳修写此文送给张唐民,是希望他在青州能够完成未完的事业,做出一番成就,同时生活上有所改变,不再困顿。
嘉祐四年(1059),张唐民之父张思在陕西任上因积劳成疾而病故。其兄张唐卿匆忙赶到兴元府,护送父亲灵柩回到青州,办理丧事。因过分悲痛,加之操劳过度,吐血而死,被世人成为“孝义状元”。欧阳修甚为感动,特意为张思撰写墓志,赞扬张思“官虽卑,事亲能尽其养,不知其禄之薄也……为吏所至有能名。京东岁大饥,所在盗贼起,独君所治益都无盗,而赈恤饥人,比他县尤多。安抚使以为言,诏书褒美。在阆州,治嘉陵江石堤,民至今赖之”。
青州人苏丕,其祖父苏德祥是建隆四年(963)青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宋朝第四位状元。苏丕年轻时因考试不中而筑室于弥水之畔,五十年不入城市,以田园隐居生活为主。欧阳修知任青州时,得知他的情况后上报朝廷,苏丕被赐以“冲退居士”的名号。据《齐乘》卷六记载:“在城东瀰水滨,丕德祥孙试礼部不第,辄隐居,足不入城市者五十载,欧阳修守青荐于朝,赐号冲退处士。”《增广尚友录统编》中记载:宋朝苏丕少年时参加考试没有考上,拂袖而去,说:“此中最易短英雄之气。”“英雄气短”成语由此而来,用来指有才识志气的人因遭受挫折而丧失进取心。
五、古城搜集整理金石
欧阳修是一位爱好收藏的雅士,他开创了金石学和文物收藏的风气。他的《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在青州他留下了不少金石方面的足迹和记录。他大量的《集古录》跋尾,就是在青州完成的。
 

晚年仍醉心金石研究
《集古录》内容广泛
金石学是以青铜器与石刻碑碣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以考订文字,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青州之所以成为山左金石学的重镇,首要依赖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州盛产众多金石。金石学家孙文楷是同治年间举人,他在《益都县图志·金石志》中云:“山左多古石刻。即益邑(青州)而论,段记所收垂百余种,可谓富矣。”
商周秦汉,青州地区以金文为主。出土于苏埠屯的“亚醜”青铜器自宋代开始屡见于著录,并且还有甲骨面世,这些铭刻文字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东汉时期碑刻渐多,北魏北齐时期达到鼎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青州历史、地理、军事、风俗、文化、宗教、宗族等诸多方面。元明清三代遗存下来的碑刻更是数不胜数。
青州金石学肇端于北宋。欧阳修潜心金石研究、著述,将金石学推向发展、成熟,形成金石著录、校勘、鉴别、考订等系统而专门的方法,为后世历代研究金石学奠定了基础。欧阳修的《集古录》一千卷,嘉佑八年(1063)成书。此书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
欧阳修在风烛残年,来到了青州,以病弱的身体,继续醉心金石研究与创作,在青州留下了不少金石方面的足迹和记录。欧阳修九月丙申到青,曾于九月六日,撰《邹峄山刻石跋》,盖《集古录》成书后八年,得此于青州而附之。
熙宁二年(1069)二月,欧阳修三子欧阳棐“撮其大要,别为录目”,撰《集古录目记》。欧阳棐打开父亲的千卷之藏,感叹道:“太过详尽了。自西周到五代,盛衰得失,贤臣义士、奸雄贼乱,释氏道家言论,应有尽有。这些历史遗迹分散零落数千百年而后聚,可谓艰难。父亲珍惜在乎的就是这些。题跋,让繁杂的事简而不烦,然后能传于久远。所以把大略道出,就是父亲的愿望啊!”所以,欧阳棐谨遵欧阳修的嘱咐,开始了“别为目录”的劳作。
听闻消息前往王曾宅
见到唐玄宗手书石刻
在青州,欧阳修一直没有停止访问金石的历程。熙宁元年(1068)秋末的一天,欧阳修在山斋整理自己的文稿。他的贴身书吏来告诉他一个消息,在城东王曾宅中有一名贵石刻。他便带了书吏和仆人急匆匆赶去。欧阳修熟知王曾是青州人,仁宗朝宰相,又是三元状元,此时已经去世有年。王曾的故宅在青州东关棘儿巷,大门朝北。到了王宅,欧阳修受到王曾后人的热情接待。当他见到石刻,十分兴奋,观察后认定此乃唐玄宗的《鹡鸰颂》手迹石刻。当天晚上,欧阳修对此石作了笔记并追述了以前所见。
欧阳修后来记录:“当皇佑、至和之间,余在广陵(今扬州市),有敕使黄元吉者,以唐明皇自书《鹡鸰颂》本示余,把玩久之。后二十年,获此石本于国子博士杨褒。又三年,来守青州,始知刻石在故相沂公宅。”原来,王曾亦擅长书画。他在任上时曾获见过唐玄宗的这件书法作品,命人摩刻上石,退休后将石刻带回了老家。此石刻,出自唐玄宗的手书,宰相王曾为之刻石,如今经过欧阳修记述,其价值之高可见也。《鹡鸰颂》是唐玄宗唯一传世墨迹,现存于“台北故宫”。鹡鸰,也叫张飞鸟,这种鸟非常合群,如果一只飞走,其他鸟就会不停地叫,喊它回来。古人以鸟寓人,追求兄弟和睦,这也是欧阳修所喜之意吧。
欧阳修在青州大地上搜集整理了一些金石,他大量的《集古录》跋尾是在青州完成的。对于碑刻,欧阳修与史传不同者,“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也每据碑以正之。此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
三十七年后,《集古录》跋尾被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带到青州归来堂收藏。
青州西南山区是红丝石的盛产之地。北宋翰林侍读学士唐询对红丝砚的开发与宣扬功不可没。宋代李石所撰的《续博物志》上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欧阳修的好友北宋重臣、书法家蔡襄,特意赠送他一方红丝砚,此红丝砚的原来保存者是唐彦猷(即唐询)。欧阳修非常喜欢这方青州红丝砚,特意在《欧阳文忠公全集·居士外集》中记述:“红丝石砚者,君谟赠余,云此青州石也,得之唐彦猷。云须饮以水,使足乃可用,不然渴燥。彦猷甚奇此砚,以为发墨不减端石。君谟又言,端石莹润,惟有错者尤发墨;歙石多错,惟腻理者特佳。盖物之奇者,必异其类也。此言与余特异,故并记之。”
在青州还有一种砚叫石末砚,是以石末为原材料,经人工陶制而成的“取烂石研澄其末,烧之为砚”。其取材为碎石,然后经研磨,成为粉末。再经澄滤,去除石粒,获其细末。经模压成砚形,最后经过烧制而成。石末砚自唐代已出现,发墨性能优异。《唐会要》与《唐书》均记载柳公权“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欧阳修《砚谱》云:“青州、潍州石末研,皆瓦砚也。其善发墨非石砚之比,然稍粗者损笔锋。石末本用潍水石,前世已记之,故唐人惟称潍州。今二州所作皆佳,而青州尤擅名于世矣。”自唐以后,石末砚工艺渐失。后世虽有制作,但质量大不如初,终被石质砚材取代。
青州的紫金石为历史名石,唐宋时即负盛名。欧阳修对其有高度赞誉,他在《砚谱》中云:“青州紫金石,文理粗,亦不发墨,惟京东人用之。”
写《泷冈阡表》悼念父母
刊刻于青石上运回祖籍
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写下了著名的文章《泷岗阡表》悼念养育自己的父母。欧阳修回顾父母的一生,将先前写好的《先君墓表》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取名《泷冈阡表》。《泷冈阡表》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同成为中国古代三大著名祭文之一。他请工匠刊刻于一块6.2尺高、2.8尺宽、7寸厚的青州青石碑上。“泷冈阡表”4个大字横刻碑额,每字见方16厘米,正文竖27行,共1116字,每字见方2厘米。该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50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整个碑石保存完好,均为正楷、阴文、直书。欧阳修为父母撰写《泷冈阡表》后,以青州特产青石刻碑,载运回祖籍。这也是出于欧阳修对青州青石的厚爱,他在父亲去世六十载后,选取了青州青石作为载体,书写了对于父母的感恩和怀念,这在金石历史上打上了青州的烙印。欧阳修用他母亲的口吻来盛赞父亲的孝顺与仁厚,母亲的俭约与安于贫贱,文中有一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正是我们所大力倡导的孝行。
乾隆帝给予《泷冈阡表》以极高的评价:“若夫垂诸万世,使酷吏读之亦不觉泫然流涕者……盖言有其实斯有其文也。”(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