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1版:人文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2版
人文

第3版
文学

第4版
翰墨青州
 
标题导航
书画联璧 人文辉映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画联璧 人文辉映

  

——《冯文毅公冶园图》赏析
□本报特约撰稿 房重阳

  2016年5月某日,通过冯振河先生(明清冯氏文学世家后人)联系,江苏下邳冯氏族人将其多年珍藏的横披长卷《冯文毅公冶园图》捐赠青州,虽为高仿,亦足珍贵。青州古城修复建设指挥部文化调研组负责同志授意,要我写一篇关于此图卷的介绍文章。有江玉坤先生点校诗文、提供信息,鼎力相助,我详观画图、查阅资料,谋章琢句,勉成拙篇,此亦我所乐为也。本文力求对冯溥、冶源与《冯文毅公冶园图》作以全面介绍,使读者了解此图卷绘画、题跋与流传的人事情节,共同领略其文化内涵的魅力,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冯溥(1609—1691),字孔博,号易斋,青州府益都人,出身于官宦、文学世家。他博览群书,穷极经史,凡天文地理、兵书图纬无不涉猎。18岁中秀才,36岁时(崇祯十二年)考中举人。清朝顺治三年冯溥进京礼部会试中式。次年补殿试,成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数年后,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直讲经筵,定期给皇帝讲课。顺治皇帝曾对大学士范文程等人说:“朕视冯溥,乃真翰林也!”顺治十六年九月,冯溥升为吏部右侍郎。康熙皇帝即位,冯溥迁任吏部左侍郎。康熙初年,鳌拜辅政,骄横跋扈。他想控制地方督抚,打算每省另派大臣二人,设公廨于督抚衙门之侧,对地方督抚实行廉察监督。冯溥认为不可,上疏劝谏,认为国家既设督抚,今又不信任他们,再派两大臣前往监视,实无必要。再者另建官衙,必将劳民伤财。他分析了这件事情的种种弊端,有理有据,议论透彻。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此事遂作罢。康熙六年(1668),冯溥升任左都御史,负责对全国官吏的监察、纠劾。康熙八年(1669),江南发生捕役诬陷良民,严刑拷打致死人命一案。冯溥上疏建议,为使百姓安居乐业,要省刑、薄税。根据他的建议,康熙帝命刑、户二部做出了改进的决定。康熙九年(1670),冯溥改任为刑部尚书。次年二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入内阁参赞机务,履行宰相职责。此后,冯溥更加勤勉,不负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对军国大事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冯溥先后两次担任会试主考官。他还遵康熙诏令,开举博学鸿儒科,从现任官吏和社会名流中选拔有学问的人为皇帝近臣。冯溥在内阁期间,还担任重修《太宗文皇帝实录》的总裁官。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皇帝允许冯溥致仕,加官太子太傅,康熙三十年(1691)十二月,83岁的冯溥逝于青州冯府。
  冯溥有《佳山堂诗集》传世,其诗不求雕琢铺华,而有幽雅淡泊之气。施润章在《佳山堂诗集》序言中评其诗曰:“出入三唐、乐府,五言古尤有汉魏遗风。其忧时愍事,不无小雅凄恻之言,而读之苍然!”此论十分确切。冯溥的成就,不但在诗文词赋,更在于培养荐拔人才,为清初诗文复兴,作出的贡献。冯溥爱才如命,一遇贤才,便竭力推荐,多为文人敬重。据《临朐县志·冯溥传》载:“康熙十八年(1679),(溥)为会试正考官,适诏试搏学鸿儒,溥所荐法若真、曹溶、施润章、沈珩、叶舒崇、曹禾、陈玉璂、米汉雯等,各授侍读修编。”“而毛奇龄、朱彝尊、陈维崧,一时皆出其门下。”一大批有才之士,清初文坛的领军人物,多因冯溥荐举而得重用。时人高珩说他:“千载一时,而侧席幽人风韵蔚起四涨,人才一时罗之金门玉堂中。”因而“天下之士,归之如鱼龙之趋大壑”。他的《佳山堂诗集》刊行时,为其作序者多达22人,足见其在清初文坛的重要地位。如康熙十七年,王嗣槐拜谒冯溥。冯溥的礼待与人格魅力、诗学影响以及受冯溥所托编选当代诗选,使王嗣槐产生整饬诗坛的动机。在冯溥的影响与鼓励下,王嗣槐开始大力提倡唐诗,反对时下盛行的宋诗影响。王嗣槐的诗学活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冯溥对诗坛的影响。
  冯溥为人随和平易,所交往的朋友甚多,有同乡、同学、同僚、门生、书画家、僧人等各种人员,不可胜计。益都人钟谔、杨涵是冯溥的同乡知己。钟谔是官员,杨涵是隐士,冯溥与他们一视同仁,感情始终如一。益都颜神镇的孙廷铨与冯溥是同乡(均为益都人);也是同年举人(崇祯十二年);一段时间,孙廷铨为吏部尚书,冯溥为吏部侍郎,是上下级关系;二人先后官至大学士,相踵并美,显于朝堂。冯溥的同年友吕宫(顺治四年状元),不但是位有卓行的官员,也是个出色的书法家,曾为冯溥的偶园题匾。山水画家王时敏、叠石家张涟、益都法庆寺僧灵辔等都与冯溥有交往。冯溥的门生故吏那就更多了。
  冯溥家的花园(园林)先后有多处,分别是:卫街老宅内花园、城南七里河别墅、城东三里庄的未园、宅南的怡园、北京万柳园、青州城偶园、冶源老龙湾园亭。这些花园或者园林、别墅的规模、建筑、内涵大不相同,其中最知名的是万柳园和偶园。冯溥对冶园情有独钟,在北京任职时经常与友人提及,写冶园的诗有多首,致仕后常去游憩。他所建恁襟亭保存至清末。

  冶园,是指冯氏世家在冶源的园林,具体位置就是闻名遐迩的老龙湾。老龙湾旧称熏冶水,俗名老龙湾,为临朐八景之一,位于临朐城南12.5公里处的冶源村南、海浮山阴,水面面积约50亩。这里水深近丈,清澈见底,四季恒温,一派湖光山色,引人入胜。老龙湾内名泉甚众,出名的有铸剑池、善息泉、濯马泉、万宝泉等。铸剑池又名熏冶泉,传说春秋时欧冶子曾在此铸剑淬火。池西南角磐石上,镌明代书法怪杰雪蓑道人手书“铸剑池”三个雄劲大字。老龙湾最南边为濯马潭,潭水清滢如碧,萍藻参差漂浮,鱼类穿游,情趣盎然。湖岸上树木竞生,绿竹成林,自然生态秀丽优美。老龙湾畔,古有大孝王祠、白龙行宫、小蓬壶等古迹;海浮山有钟灵寺、浮山庙、崔芬墓等古迹,一山一水综合景观成为一方名胜。
  冶源历来地有其主,明代前期以苗、沈等家族占有,明中后期冯氏家族居此,成为此地主人。冯氏祖籍临朐县仁寿乡,即今冶源东30里的盘阳乡。明初冯思忠戍边,徙居辽东广宁卫(现在的北镇市),至冯裕为第五世。冯裕中进士后,为官南北,遂还籍临朐,而在郡城青州置宅定居。冯裕在南方做官时,有事去北京,特意取道青州探家。因为路经临朐,冯裕与其长子冯惟健顺便去盘阳祭祖,此期间发现了风光旖旎的冶源,产生了来此谋田建舍的念头。冯惟健对冶源更是企慕,自己取号“冶泉”以志故乡,以承父志。冯裕、冯惟健父子至逝世没有实现夙愿,但这却是冯氏后来定居冶源的开端。
  冯裕第四子冯惟敏,字汝行,号海浮,嘉靖举人,做过保定府通判。他取号“海浮”,即有移居海浮山下之意。冯惟敏做官时间较短,在青州家中时间比较长,所以他在家乡的社会活动多,同时有精力、有条件打造自己的别墅建筑。他先在青州城南七里河建有别墅,壬申(隆庆六年)二月抵冶源,求田问舍,在海浮山下的老龙湾畔建了园亭、堂舍,终于有了理想的隐居之所。他看冶源之景,不亚于江南,便将构造的亭子取名为“即江南”(今名江南亭)。他还写有《冶园竹林记略》,追述了冯氏与竹林的渊源,告诫后世子孙要保护竹林不须变卖。冯惟敏在冶源的生活、交游、写作活动,对冶源的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冯惟敏建的亭子在山脚下,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江南亭是一堂室,名曰“君子堂”。因堂前有莲池,人们往往以莲比作君子,所以取名君子堂,其堂匾还是临朐人、兵部侍郎迟凤翔给取名并书写的呢。(见《冯氏世录》)后来,亭子圮废无踪,人们把君子堂当作了江南亭。且看,现在人们见到的江南亭为三楹堂构,无论如何不像个亭子。
  冯裕有八子,三个夭亡,第七子冯惟直,青年早卒,存四子。其四个儿子冯惟健、冯惟重、冯惟敏、冯惟讷均以文学著称,人称“四冯”,其中惟重、惟讷成进士;惟健、惟敏为举人。继冯惟敏之后,冯惟讷与冯惟重之子冯子履先后在冶源置有地产。至万历年间,冯子履之子冯琦在冶源老龙湾畔建别墅并建了清漪亭。冯琦的一方红丝石砚刻有砚铭,落款署“冯琦于冶源别墅”刻印“古广固”。冯琦写有《游冶源记》,存有当时冶源的有关信息。
  因为冯氏为冶源之主,所以他们经常至此,或隐居、或暂住、或游玩,为冶源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除冯惟敏、冯琦之外,冯珣、冯瑗等也以主人的身份来此游憩。在诸冯的招引下,他们的友人、地方要人也常来游览。益都赵秉忠(万历状元)有诗《冯季韫、德韫、世韫招游冶湖,时房澹师在焉,赋此》,从诗题便知:冯珣、冯瑗、冯珖叔兄弟邀请赵秉忠游冶源,当时房可壮(益都人,进士)已经在那里。可想而知,他们游冶湖的盛况。冯珣、冯瑗多有写冶源的诗。万历间蒙阴公鼐、平度崔淳、益都钟羽正等名士皆来游过冶源。冶源的名声越来越响。
  清初,冯溥以冶源作为别墅。冯溥为冯氏五支冯惟讷的玄孙,在冶源占有一席之地。他在这里有住处,还在湖边建了恁襟亭,以便观赏景致。他在北京为官期间念念不忘冶源,其诗《忆熏冶泉》描写冶园胜景,表达了自己的心迹。诗曰:“我有千竿竹,留在熏冶浔。空庭古木合,烟雨蛟龙吟。岩光换朝夕,凫雁恣浮沉。晴旭散缘猗,秀色润烦襟。嘉遁此焉寂,簪绂劳寸心。”诗题中的“熏冶泉”,是冶源的代称;诗中的熏冶浔是指熏冶泉的水边洼地。“千竿竹”与“空庭”皆为“我有”,即冯溥所有。冯溥的别墅只有休闲的时候才来入住,平时为“空庭”。由于冯氏家族人口日繁,在青州城的住宅越来越紧张,冯溥之兄冯涵也来冶源谋有田舍。冯涵、冯灏(冯溥之弟)的后人多长期居住冶源附近村落,遂为临朐籍。冯溥的儿子冯治世虽在益都冯宅居住,有时也去冶园进行管理,或者陪客以尽地主之谊。冯治世之后,家族逐渐衰微,在益都生活与发展,遂将冶园放弃了。清后期,冶源以冯惟敏后裔族人为主。

  康熙二年癸卯,即公元1663年,冯溥给假回籍,时年55岁,当时身份仍是吏部左侍郎。他在假期内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在冶园长住。冯溥爱冶园湖山之美,遂请胶西人、画家张萃稚绘制成图,传承后世,一幅画作《冶园图》面世了。
  《冶园图》为绢本,整幅横长720厘米,高42厘米。该画心长140厘米,高35厘米,详细地描绘了冶园湖山全貌,非常工整而秀丽。画面以左东右西,上南下北为方位布置,以老龙湾为核心部位,西为起点,东为画尾。自西北画一门阁,似是园之入口,散布有茶馆酒肆,内有人物活动。南有一小庙,可能画的是白龙庙,其西水际有亭。画的下方即老龙湾北部,有堂和轩室,有居房小院。对面临水有二层楼,似是戏楼。画的中部有一湖心亭,亭旁有小桥,水中小船在划行。画面上部即南面,是海浮山,画有阁门、祠宇、台亭,上下有曲径连通。东部画有楼院、平房、水榭。这里是冶源人家的房宅。整个画面以树木穿插其间,柏树、柳树占重要位置,花木衬托,丛竹散布,树木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的画图。从树木看,似是秋景。古人作画,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景点的前后左右景物平列于画面,一如从高处俯瞰,能窥全貌。画家在冶源细心观察,掌握了所有景物的位置,经过构思,胸有成竹,定了草稿,然后作画。《冶园图》采用勾线与点染的形式,建筑物以线造型,树叶以彩墨点厾,点线结合,风致高古。构图重点突出,画面有起承转合的规律,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要领。
  此画的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建筑物远近比例不恰当,交代不严实。去过老龙湾的都知道,那里有大片的竹林,靠水地方没有柏树,此画不太实际,令人不解。再一点,其建筑有多而乱的感觉,看不出江南亭和君子堂在何处。当然,艺术与现实不同,现代和古时有变,对艺术的真实性不能强求。
  《冶园图》出自清初宫廷画家张萃稚之手。张萃稚,又名张稚,字介公,清初宫廷画家,其画受到王渔洋的赞誉。画家肯定有水平,有知名度,但所画题裁不一定对路。《冶园图》画的是山水景物,要请山水画家王翚来画,那就非同一般了。
  清代,宫廷画家的活动设有专门场所。《清史稿》记载云:“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佚,设如意馆于启祥宫之南,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装潢帖轴皆在焉。初类工匠,后渐用士流,由大臣引荐,或献画称旨召入,与词臣供奉,体制不同。”宫廷绘画主要用以纪念时代盛况,如大型绘画作品《康熙南巡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得到康熙的欣赏与赞许。清初帝王顺治、康熙皆爱好书画,大臣们投其所好向皇帝推荐书画家属正常之举,说不定张萃稚进入宫廷任画史还是冯溥推荐的呢。冯溥爱才如渴,与张是山东老乡,此事极有可能。张萃稚与冯溥既有交往,为冯溥作画,情理中事。
  明清时期,为自己画生活像、画园林图或战绩图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风尚,有条件者皆有类似的作品。冯溥高祖冯惟讷请人画了他的生活小像,其后赵秉忠为之题跋,有《少洲翁行乐图赞》。嘉靖间,益都人、兵部尚书石茂华的十二扇巨幅《巡边图》,就是明代宫廷画家的力作。万历间,益都人、兵部尚书邢玠有《抗倭图》《行乐图》,前者是宫廷画家所为,后者出自文人画家之手。《房海客小像》是歙县人吴绍瓒为房可壮画的小像,诗堂有陈继儒题赞。清初大学士、益都孙廷铨有《沚园秋望图》长卷,其画后有刘正宗和冯溥等人的赞诗。当时官宦、文人,一旦有为自己所画的小像或园景,便有同僚或者文友的题诗题跋,这也是一种时尚。冯溥另有《消暑图》(现存青州博物馆),周洽作画,杨涵等题跋。此画可与《冶园图》相媲美。

  《冶园图》画后题诗者有高珩、赵进美、叶先登等。三人的题书与此图是同时期,都是康熙二年。后面尚有十多人的题跋或题诗,皆为同治和光绪年间江苏人或者南方官员所为。高、赵、叶三人与《冶园图》主人冯溥关系最近、又是清初文化名人,其题跋最具权威性、资料性和文化品位。
  高珩,字葱佩,号念东,淄川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刑部侍郎。他与冯溥是乡举同年(崇祯十二年),关系密切。古人评高珩文学“才高学实,随遇而作,惟诗最多”。称誉高珩“才如大海,海内通儒,领袖风骚”。冯溥的《佳山堂诗集》第一位作序者就是高珩。冯溥《冶园图》绘就,首先请高珩题跋。高珩以诗为跋,诗很长,既有平白之语,也有高深之句,内涵丰富,主题明确。其书法工整,不求华丽,有古拙之风。高珩落款为“东蒙高珩”。他本是淄川人,祖籍蒙阴,所以署以“东蒙”。另外,高珩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序,对《聊斋志异》名世起到了推动作用。高珩题诗如下:
  三尺鹅溪玉版光,盤薄能事极毫芒。驱策辋川入笔底,
  歘然林壑开空堂。崇祯之初世无事,走马南寻仰天寺。
  古洞乳垂幢盖形,老苔名剥金元字。迤逦遂为冶水游,
  十里未至溪声幽。纵横流泉约略接,名园错落环沧州。
  千亩渭川青玉簇,槎牙老树凌清秋。碧潭万丈绠难续,
  父老云此神龙游。摩诘年来高卧久,难忘道北金丝柳。
  梦绕南塘第五桥,华清阁圮重新否? 道元赏会千载余,
  尚书游记同不朽。摩挲生绡病眼明,模糊云树触怀生。
  如啸阮唇莫须有,便将曳杖此中行。绣岭兴衰已旦暮,
  平泉花石还如故。小咏登临忆侍郎,琴樽密霭丛篁处。
  汉家休沐主恩殊,不羡知章赐镜湖。彩云影散秋娘老,
  寂寞东山丝竹图。
    康熙癸卯子月,东蒙高珩题。
  赵进美,字嶷叔,一字韫退,号清止,益都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十三年进士,入清后官至福建按察使,有《清止阁集》。他与冯溥同在清廷供职,又是同乡友人,关系很好。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经皇帝允准,赵进美里居侍养父母,此期间为冯溥的《冶园图》题诗纪念。甲申年,即崇祯十七年,赵进美侨居南京。赴南京之前,曾经在大冯君(冯涵)的陪同下游览了冶源。为此图题诗之际,他在益都冯府作客,凭“甲申旧游”印象而作。赵进美才名甚盛,与同时人宋琬、陈子龙等以诗雄视南北。清段松龄《益都先正诗丛钞》选赵诗163首,其水平之高,影响之大,非同一般。他在诗末落款为“笼水赵进美”,因为笼水(即孝妇河)是博山一水系名,所以他以笼水代表自己的籍贯。诗作有起首章,刊“鹅岩边”,也是以家乡的鹅岭入印。诗后嵌印“艺砚斋”,他的斋室名。以下为赵进美诗二首:     (下转二版)
 

冯溥手札

青州与下邳冯氏族人代表合影

冶源,现代复建的清漪亭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