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日青州》电子版 - 青州人文 - 青州书画 - 青州风光 - 青州房产  
 
  第3版: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人文

第2版
人文

第4版
专版
 
标题导航
壮丽70年 阔步新时代——青州赞歌
父 亲
读懂父亲
潍坊日报社青州分社开展宣传单夹报派送业务
青州市龙宇建材有限公司股权变更及权利申报公告
公告栏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今日青州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丽70年 阔步新时代——青州赞歌

  

 环保面前没有旁观者

◇王慧萍
 
  最近几天,学习强国APP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思索。新闻中写道,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很多年来的愿望终于迎来曙光。十几年来,我一直有个习惯,我会把家里的纸类、易拉罐、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分类送去回收站,不可回收的才丢进垃圾箱,不管这种分类工作多么繁琐,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去做,因为我觉的“环保面前没有旁观者”,碧海蓝天、烟波浩渺、绿意盎然如诗般的美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许多年的努力和坚守,能回收利用的资源让它物尽其用、发挥价值,也许这样就会少一棵树被伐倒。
  愿望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今早上班时,我发现垃圾清运车走后,垃圾桶四周一片狼藉,菜叶子、剩饭、卫生纸、废纸箱……混乱而静静地躺在地上,各种气味糅杂在一起扑鼻而来,路上的行人见此状都纷纷地绕开走。目前,在我们生活中,垃圾一般不进行分类,它通常是被装进垃圾袋,装满之后一系,每天出门的时候带出去,再直接扔进定点的垃圾桶里,就算完成了“扔垃圾”的全套动作,如果一个没留神,垃圾袋还会飞到垃圾桶外。而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垃圾分类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垃圾填埋占用面积大、二次污染、爆炸崩塌等诸多缺陷,让填埋处理方式留下后患。
  1862年,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那么,我认为垃圾处理,就是一个城市的责任与道德。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明确在46个重点城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在2019年2月21日举行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指出,目前,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设施短板依然存在。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情,实则是“大文明”,关乎法制的建设,关乎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关乎一个社会的文明建设,更关乎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然而,在垃圾分类的推广过程中,垃圾“混装混运”却成了“拦路虎”,据报道,一些地方出现过居民分类投放,结果来装运时,被分开投放的垃圾一下又被混在了一起,居民觉得“做了无用功”,反正都要被“混装混运”,也就不再分类投放了。如此一来,后续的分类工作更无从谈起。
  中国在50年代到80年代曾经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受称道的废品回收综合利用系统,这种好的传统被西方人津津乐道并学习。欧盟各国自90年以来为推行“零污染”的经济计划而努力,有一整套法律约束,使垃圾的生成逐渐趋于“零”;德国从1996年10月24日开始实施了循环经济和垃圾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规法例,旨在使德国从一个“丢弃社会”变成一个“无垃圾社会”;奥地利制定了法规,到2000年,废物回收率达到80%;瑞典的新法规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和包装物形成的废物富有回收的责任;美国的一些州政府从1987年开始制定关于回收的地方法规。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垃圾分类体系相比,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确实进行得差强人意。对于一个经济地位处于发展中水平的国家,要求垃圾分类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水平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做总比不做好,有行动才有希望。
  垃圾是我们每个人产生的,环保面前没有旁观者,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坚持,现在重建中国的垃圾回收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对政府而言,变行政包揽为市场扶植,让生活垃圾的清运回收逐步成为一种产业,由市场和企业来完成。在宣传教育、建立法规等环节,各民间组织、社会力量也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主要行使制定法规、行使管理职责;对公民而言,变单一的经济行为为环保行为,让垃圾回收成为一种与经济状态无关的环保行为是一种关怀地球、关心未来的文明教养、是一项受法规制约的公民义务,让过去的老传统变成今天的新时尚。重建垃圾回收系统,是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与个人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宣传教育观念要当先,运用传媒手段呼吁垃圾分类,把宣传与建立试点的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网络、报刊、漫画、制作宣传手册、提供咨询等形式,让人们了解垃圾如何分类。
  环保意识是一种历史,一种积淀,一种潜力,只要我们的教育、法律及政策到位,这种潜力就能被激发出来,变成一种时尚,一种荣耀,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壮丽七十年 阔步新时代
——青州赞歌
◇张允宾
 
登奎星楼
登楼望九垓,怀古绪思来。
阶下盈骚客,城头聚俊才。
繁华遗胜迹,往事逝尘埃。
江水东流去,妍花盛世开。
青州新农村
信步农乡里,风情似画端。
青青坪草地,朗朗碧云天。
花巷无尘土,楼炊少灶烟。
分明仙域景,何怎是人间。
弥水岸畔
两岸葱茏绿,一河北海流。
虹桥浮碧水,白鹭落沙洲。
湿地丛花漫,迷人秀色稠。
秦淮风月景,歌舞起船楼。
青州古街
旗幡猎猎展东君,灰瓦白墙巷路深。
檐角斜飞藏魅影,牌坊矗立向青云。
石街迹迹彰时月,遗物斑斑显旧痕。
惊世文明传亘古,招来四海赏游人。
青州美
钟灵毓秀美青州,厚蕴人文景色优。
驼岭云门能揽胜,阳河弥水可行舟。
三贤祠立三贤在,万古名扬万古留。
欲览京华须纵目,阜财门上阜财楼。
花城青州
万紫千红展艳姿,古城四月赏花时。
条条道路开新蕾,处处街园探丽枝。
缕缕馨风一嗅醉,啾啾唤鸟几分痴。
芬芳惹引蜂蝶舞,我恋春光步履迟。
青州采风速写
十里长街彰厚蕴,洋溪弥水汇流清。
易安居舍怀宗主,甘澧珍园忆范公。
叠翠崇山连古邑,缤纷花簇扮新城。
采风写尽诗千首,难表无绝万缕情。
 
建设美丽青州乡村
◇姜利晓
 
  靠近青州乡村,就是靠近泥土,就是靠近不知多少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一个个村庄,一条条土路,一片片田野,一排排树木,一畦畦庄稼,一茬茬人,乡村真实而温暖。
  乡愁里的鸟巢、麦浪、玉米、高粱,还有那些数不清的野草,和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儿,都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熟悉而亲切,让人想起来,就激动不已。
  古典的犬吠,依旧此起彼伏地在村子里响起,远一声近一声地叫着,像是为了谁的归来而肆意狂欢。
  不被外人所知的乳名,此时被乡亲们叫着,多么温暖,每一声熟悉的乡音里,都充满家的味道。
  一盏灯在深夜亮着,一个个迷途的灵魂,就不至于无家可归,木格窗里的灯光下,一定有一双醒着的眼睛,在期盼着你归来的身影。舍不得闲着的老手,用一枚钢针在缝缝补补着乡下人并不富裕的日子,就在这无奈的贫穷里,才有了那些年轻人的背井离乡,才有了他们外出打工的漂泊生涯,才有了这村子里无穷无尽的守望啊!
  古老的农事,随着一声古老的牛叫,被淹没在多数人的记忆里,如今,在青州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很难看见那些年轻的身影了,就连老黄牛都瘦骨嶙峋起来,像是年迈的父母一样,依然在田野上耕作,依然挥洒汗水。
  回想那些闹饥荒的年代,树皮草根树叶,都是难得一寻的好食物,为了活下去,不能吃也得吃啊!
  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每每说起这些,眼中的泪花儿,还是会把一段记忆打湿,还是会把一些往事弄疼。
  自留地,联产责任制,分田到户,一个名词,一段历史,一截记忆,往事中的印记,多是苦难。
  春天悄悄来临,人间生机盎然。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日子越来越好,在贫穷的土地上,一座座新房子,像雨后春笋般地闪现出来,村居图上,多了一抹彩色,不再是那种古典的黑与白。
  社会主义青州新农村的建设,即将走上快车道,数不清的青州乡下人,即将迎来自己生命的春天,看看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春风般的温暖笑容。
  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的政策,感谢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成为每届中央领导集体共同的关注点,几千年来,对于农民的关爱,已是史无前例。文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着春风般的温度,吹过每个人的心胸,都给他们带来一个别样的春天。
  建设社会主义青州新农村,是一幅蓝图,也是一幅即将铺展开来的新画卷。
  要致富先修路,经济社会发展,路是“先行官”。在青州大地上,看那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从一个个村庄向着外面的广阔天地延伸铺展,从此之后,再也不会重复那些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从此我们在这条致富路上大步向前。
  紧接着一座座楼房,像一个个巨人一样,在乡村伫立起来,砖瓦房代替了泥坯房,住上了高楼的乡亲们,站得高看得更远。
  他们开始重视教育,他们认识到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也就没有了一代代人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为他们坚定的信念,也成为他们对下一代许下的铮铮誓言。
  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学,也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儿女学成后归来,建设自己的家园。
  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党和政府替老百姓想在了前面,这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啊,这是幸福日子的源泉。
  如今,再看青州大地,一个个美丽乡村,就是一个个美丽的生态田园,老黄牛隐于历史的深处,机械化的时代,领跑现代农业的今天。
  数不清的工业园区里,一个个农民,也把自己的身份转变,农民工,多了一个字,多了一个身份,也就多了一份收入,多了一种希望。山更青了,水更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怎会少得了这绿水青山,怎会少得了这绿色可持续发展?
  触摸那些旧事物,记忆远未走远,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要众志成城,我们要风雨同舟,我们要一往无前。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今日青州》电子版】-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09049827号